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閒情篇
禪詩的翻案法與開悟 佛青
  晉代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劉伶,生性好酒,並以曠達著稱。他時常攜帶著好酒,一邊駕馭著鹿車,一邊飲酒。鹿車沿著郊道飛馳著,他也喝得醉醺醺了。當時沒有醉酒駕駛這一條違例,他倒也以此樂而不疲。

  古代的道路沒有現今這般平整,鹿車也沒有安全帶和良好的避震系統,路面上只要有一塊小石或一個小坑,就足以令他車翻人亡。這點劉伶也知道,可是也不怎樣放在心,他所做的,就是吩咐僕人,荷著把鋤頭,隨後跟來,沿途要是見到他車翻人亡,就挖個坑將他埋掉算了。

  八百多年後,到了北宋年代,出了位大文學家蘇東坡。寫了首詩,詩中反用了劉伶這一典故說:「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意思就是說,死掉就算了,埋都省得埋。這身子的生與死,就同白天晚上輪替一樣平常。

  劉伶對生死的看法是夠豁達的了,可是蘇東坡更有過之。

  類似的思想在蘇東坡另一首名「和陶飲酒」的詩中也可見到,莊子•達生篇曾說:「飲醉酒的人墜車也不會驚恐,因為飲得爛醉如泥的人,不知自己在乘車,也不知自己墜車,因為他生死關頭那種驚恐,都沒有放在心中。」蘇東坡用此典故卻進一步說:「醉中雖可樂,猶是生滅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意思是:醉中雖能快樂忘憂,可是還有醒的時候。如果這身處於既不醉又不醒時,將那快樂與驚恐都忘了,那就好了。

  上例這種在意境和思想上較原詩更進一層的作詩方式,就是所謂詩的「翻案」法。從上可見,詩的翻案,不僅是形式和技巧上的問題,還在某一程度上涉及禪宗開悟的境界。的確這種「翻案」方式都淵源於禪宗。最早及最有代表性的要首推六祖的偈語了。在六祖壇經機緣品中,臥輪禪師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月長。」六祖卻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還有最著名的當然是翻案神秀的偈語,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六祖卻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翻案」,元代方回在他的「名僧詞話」序中解釋得很清楚:「北宗以菩提樹以明鏡台譬喻心而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南宗則說本來無一物,自不惹塵埃,真高明啊,後來會寫詩的,常根據這種方式,稱之為翻案法」。

  從上述的「翻案」詩偈中,可以看到空有的立與破,其實在修行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在立與破,所以錢鍾書在「談藝錄」指出;「禪宗破壁斬關,宜其擅翻案」。破什麼壁,破自我觀念上的壁,破了壁就能見到山河大地,然則山河大地也是壁,不能執,又要破,如是破壁斬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過程中,就要跟「神龜掃尾」一樣。相傳神龜在沙泥地上爬行,走一步,就擺一下尾掃掉其腳蹟,免被敵蹤。如是邊行邊掃,腳蹟是立是有,掃尾是破是空,在這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間,神龜於是向前邁進了。可是世人往往是執有而不知破,執我執法,執五蘊六塵山河大地,禪宗就是要破,可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執著太根深蒂固,也大抽象,簡直是無從入手。於是祖師偏偏叫你執,執一些尋常的事物,比如是執個「話頭」執「念佛是誰」等等,夠具體了吧。日執夜執,如喪考妣,到了執無可執,偶而手握茶杯跌地,打個粉踤,茶杯是有,粉碎是空,從有而空,從執而破,經年累月的專注,這一下打個粉碎,震撼的力量,足以打破與生俱來的困囿,開悟了。與生俱來的執著,固若金湯,那銅牆鐵壁,簡直無法斬破,禪宗祖師教我們在那基底牆隙中,挖小洞,日積月累,時機成熟,那怕是銅牆鐵壁,也會傾塌。

  如此看來,禪詩中的「翻案」,表面上看來只是機鋒爭辯,事實上,談的都是禪師在開悟過程中或開悟的境界,這些境界,直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實非我們凡夫所能臆測,也不是我等有資格評論,現只不過從字面上消文解字一番,與大家一個參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