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閒情篇
門票 佛青
  晨早與朋友完飲茶,便車轉車地來到了一處很著名的寺院。到寺院,當然是要拜佛。朋友不是佛教徒,帶他來種個善因也好的。

  寺院的大門雖開著,但總好像用什麼東西攔著,兩側小門一個是進一個是出,守門者有的坐有的站著,坐著的正在懶洋洋享受冬日早上和熙的陽光,也懶洋洋地看著進出的人。站著的黑口黑面好像欠他什麼似的,沒錯,忘了買門票。離門口丈把遠的牆上開了個洞,門票十元,薄薄一小張說明書五元,買了,回到那門口,還是那張冷面孔,真想請老和尚出來把他炒掉(辭掉)。幻想罷了,再說老和尚也沒有這個權。

  走筆至此,讀者一定明白所說的寺院絕不可能是寶蓮寺,也不是志蓮淨苑,當然也不會是東林念佛堂或天台精舍等。香港的寺院絕沒有買門票這回事的。如果香港的寺院要買門票,佛教徒會少去,讓遊客去好了。當然,香油可免則免了,可是在大陸,近十年來,寺院要買門票,相當的普遍。大家也習以為常,這種情形在過往是沒有的。偶而看到鳳凰衛視介紹蘇州名勝典故,一位專家學者憶述五、六十年代的寒山寺,那時很困難,圍牆也不齊全,他與其他少年常常溜了進去,偶而也撞下鐘,老和尚看了,也不理會,從他口中說來,寺院在那時候確實是很寥寂,但也很清靜。

  以前大陸的寺院叢林,有些對外是不開放的。僧眾在一齊共修,開放來做什麼,那時也沒有像現在香港的寺院佛堂,讓信眾一起來參加念佛普佛或拜懺,這都是出家人自己做的事,除非是有檀越請做法會,參加的也只是檀越一伙人而已。這些叢林大概多在深山人煙稀少處,但在城市如上海寧波或旅遊區如杭州等,信眾也有參加法會的。

  現時大陸的寺院,要買門票才能進內,想來也有種種原因及苦衷,實在也無可厚非。偌大座寺院,且不要說擴展,僅是燈油火蠟也耗費不少。一花一木的栽種,一磚一瓦的修補,在在需錢。在以往,國家非常尊重佛教。這裡要留意的是「尊重」而不是「重視」。就以清朝來說,十個皇帝九個信佛,皇帝也信佛了,文武百官那個不尊重佛教。自上至下以至平民百姓,都尊重佛教形成一種風氣。對佛教尊重從尊重出家人上可以反映出,且舉老法師常引用的他本身經歷為例,老法師說他本人由北京經上海輾轉南來時,身上只有一塊錢,中途乘車,售票的看他是出家人,不收他錢,坐船也不收錢,吃飯住宿有人供養,這些供養法師的人,有些大字也不識幾個,但是他們就懂得對出家人的尊敬。

  社會尊重佛教,佛教自然得到護持,寺院的經濟來源也有保障,一般的大叢林都有田地,除自耕自食之外還可出租,不需要做經懺佛事,而且不少護法位於人煙較密的地區或旅遊區,有可觀的香油錢。是當然不需要買門票了。

  進寺院要買門票與人印象似是旅遊點多於修行道場。事實上當地的旅遊局等機關以及一般民眾將道場視作旅遊玩樂之地。

  我國自古以來教育就不普及,大部份人對佛法也搞不清,以至於神佛不分,唯有兩樣東西是普遍而深入人心的就是因果觀念,以及儒釋道三教同樣重視的誠敬心。現代教育比以往普及,人人都有所謂科學思想,可是人心裡就少了兩樣東西 ─ 因果觀念和誠教心。

  遊客買了票進寺院喧嘩抽煙,吃了些餅乾牛肉乾類的塑膠紙亂丟。大雄寶殿門口有幾位看似資深的學者,嘴邊叼著香煙,咪著眼像看藝術品地在欣賞佛像,這已是很好的「觀眾」了,一般人只是伸頭向殿內望一下。「迷信」下意識地浮現在嘴臉上。

  幸好買門票,可以擋了些「閒雜人等」不然的話,下棋的下棋,玩牌玩牌,還有耍什麼拳練什麼功的,還有扳腰拔腿,醉步倒行怪形怪狀的。錄音機響起鑼鼓鐃鈸,大嬸大娘們三進二退地扭起那難看死的扭秧舞。道場將會被濫用了。

  綜觀問題所在,是我們要將寺院視作莊嚴道場,而不是旅遊玩賞的地方。這又需要社會民眾對佛教有崇敬之心。要生起崇敬心還得要認識佛教。在泰國、斯里蘭卡佛教是國教,差不多人人認識佛教,自然對三寶有崇仰之心,在歐美等國,大部份家庭信耶教,孩子從小受洗禮,就算一個輕佻狂躁之徒,進入教堂面對聖母耶穌像也會即時收歛而尊敬,如果我們將佛教視作佛教,假以時日,漸漸普遍深入,人民素質漸趨高尚,則道場莊嚴,山門無虞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