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聖 嚴 法 師:心 靈 環 保 法 鼓 常 鳴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聖嚴法師(一九三一年一月廿二日至二○○九年二月三日),俗姓張,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為現代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禪宗曹洞宗地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同時也是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聖嚴法師生前以中、日、英等三種語言在亞、美、歐各國出版的著作將近百種,在他的著作之中,就目前來看,發行量最多的就是《正信的佛教》,已發行超過數百萬冊,而譯本最多的則是《信心銘》,目前可見的已有十種之多,其他的著作有《法源血源》《歸程》等。

  在十四歲時,聖嚴法師便在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修佛,法名「常進」,二十歲時即一九四九年入伍通信連,直到一九五九年才結束軍旅生活,跟隨東初老師重新出家。青年時期還曾留學日本,回到臺灣之後,法師歷任臺灣地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二○○六年,擔任「你可以不必自殺網」的代言人。聖嚴法師不僅創辦了法鼓山禪修道場,還創建了僧伽大學、四種定期刊物以及七個基金會。在二○○九年二月三日,聖嚴法師由於長期罹患腎病,於當天下午四時圓寂,享年七十八歲。

  聖嚴法師於一九九○年提出「心靈環保」一說,這一主張遂成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聖嚴法師在《平安的人間》一書中寫道:我們應該從「心靈環保」的角度出發,一方面保護我們的心不受環境的污染,增強對環境的「免疫系統」;另一方面內心不會有妒忌、憤怒、猜忌、自私等種種不好的心念,使得環境變得更糟糕。聖嚴法師認為我們的這個心,和外部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既要在充滿各種誘惑的外部環境中保持自己內心的清淨安樂,同時也要用自己的這顆光明清淨的心去淨化外部環境。而清除掉內心的各種多餘的欲望和不好的心念,就是現代人應該做的一門日常功課。

  對於太虛老和尚的「人間淨土思想」,聖嚴法師一直加以弘揚,並把人間淨土思想和心靈環保理念結合起來,留給後人很多智慧法語。這些智慧法語也成為對治人們心靈痛苦的良藥,而且還不苦口。

  「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聖嚴法師說過:「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因為在佛教中認為身、口、意都是造業的根源,一個人因為造了惡口之業而受到各種果報,也是極為痛苦的。所以,在憤怒的時候不要說話,因為這時候人們情緒激動,思維往往比較混亂,很容易因為在一怒之下說了過頭話和狠話,從而使別人受到傷害。

  人們的話語,可以救人也可以毀人。會說話的人,只說對他人有助益的話,勸諫別人的話,鼓勵別人、啟迪別人智慧的話。而不會說話的人,卻只會說那些讓人聽了喪失信心,失去生活信念的話。不同的話語。造成的影響不同,而說話人所得到的果報也不同。在日常的報導裡,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有人因為在心情特別不好、情緒激動的時候說了不妥當的話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而有些人,在他人陷入低潮,或當別人遭遇挫折的時候,不僅從不嘲笑他人,而且還對他人給予鼓勵和支持,從而鑄造起他人的生活信心,使他人成就事業,這樣的例子很多,像這種以話語的力量來鼓舞別人的人,最後往往也得到了他人的敬重和愛戴。」

  「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聖嚴法師如此說道。因此,聖嚴法師所倡導的心靈環保,就是要清掃掉我們內心中的各種毒素:妒忌、憤恨、惱怒、貪婪、執著,這些妄念能夠清除掉,內心就自然是光明清淨,充滿喜樂和智慧的,自然就能說出積極向上的話來。很少見到哪個內心陰暗的人能說出促人前進的話,而那些能夠說出使人心生歡喜的話的人,他們的心地一般來說也是善良而美好的。

  對於那些在創業過程中屢遭挫折的年輕人,聖嚴法師則告訴他們:「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艱苦的境遇,對於我們的內心成長是一種幫助,因為唯有在艱難困苦之中,才能成就不同凡響的人生,實現自己的理想,假如沒有艱難困苦的磨煉,很難想像一個人究竟能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輕易得到的成功。而唯有那些在艱苦的環境中也不放棄夢想而堅持到底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最終的榮耀。因此,我們可以把挫折看做是一場心性的曆練,是成就自我的大道。而越挫越勇的氣概,勇猛精進的人生態度,不論是對於成就事業,還是弘法利生,成就佛果,都是一種助燃劑。

  當聽到一些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自己沒有足夠的經驗去應對工作上的問題時,聖嚴法師給大家開示說:「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順境、逆境,皆是恩人。」在人的一生中,不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離不開人脈,離不開各種人際關係。有些人不懂得怎麼處理人際關係,覺得這種事情很複雜,很讓人費腦筋。其實,不必去管那些教給人們打通人脈的書是怎麼講道理的,單憑聖嚴法師的這句話,我們就該品出個中三昧。懷有一顆真誠心、感恩心,往往是贏得他人尊敬、營造人脈關係的最好的辦法,而那些所謂的「攻心計」,不過是爾虞我詐的另一種詮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很單純、很美好,全看我們自己怎麼經營它了。

  有人曾經向聖嚴法師求教:「怎樣才能做到事事順利呢?怎麼做才能轉變對自己不利的環境呢?」針對這個問題,聖嚴法師告訴大家:「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在佛教中認為,我們的這顆心,即人的思維意識,是可以起到扭轉環境,改變人生境遇的作用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明代的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中所講的事情:袁了凡先生早年被一位老先生預言了以後的仕途發展,並說了凡先生儘管這一生算是風平浪靜,沒有大的波動,但可惜命中無子。但是,到了後來,了凡先生得到雲谷禪師的教誨,才知道人的命運全是自己造作的,而一個人這一生的福禍吉凶,全是自己起心動念的結果。因此,聖嚴法師才說,要做到境隨心轉,而且這也是心靈環保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

  可是,怎麼做才算是「境隨心轉」呢?聖嚴法師說:「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因此,幫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也就是在轉變自己的人生境遇。我們動一個善念,就為自己種下一個善緣。假如起心動念都是為了幫助他人,為了他人著想,那麼自己的生活境遇就會朝著更順利、更讓人歡喜的方向改變。

  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自殺人群增多的現象,聖嚴法師說道:「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他認為當我們面臨生活中所遭遇的痛苦、艱難和挫折時,千萬不要先想到死,死是最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聖嚴法師勸解那些身陷苦惱中的朋友:「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懺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關於聖嚴法師說的這個道理,不論是在佛教故事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見所聞的都不少。

  佛教認為,人們現在或當下所經受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過去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即是由以往的業力而牽引來的。要想改變現在的境遇,我們不能抱怨或是惱恨,這種消極情緒對於我們擺脫心理上的重負、改變自己的生存情況是沒有一點作用的。聖嚴法師告訴我們,要以一顆虔誠的懺悔心去行善,幫助別人,改正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在消除以往業力對現在生活的負面影響。

  業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而業力又是伴隨著我們一生,影響著我們每一天活動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會為我們帶來各種不同的感受。有人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歸罪於他人,都是他人對不起自己。聖嚴法師倒是覺得我們應該懷有一顆感恩之心,以感恩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對不起我們,現在我們看到身邊有誰指責我們、輕視我們、辱罵我們、誹謗我們,這些也無非因為過去的時候,我們做了同樣的事情,所以才招致同樣的果報。我們還能怨恨誰呢?一切的起因都在於我們自身,所以,要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和人際境遇,也要從自身的改變做起。

  作為一位深受人們敬愛的出家法師,聖嚴法師不僅留給大家很多充滿智慧的教誨,而老法師的精華語錄,也成為我們了悟佛法、開悟心靈的寶貴資糧。作為「心靈環保」的首倡者,聖嚴法師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對於我們提升人格、培養情操、淨化內心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老法師儘管已經圓寂了,但他的慈悲心和大智慧,以及「心靈環保」的理念,卻成為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