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弘 忍 法 師:心 法 為 宗 一 心 三 昧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

  弘忍法師(六○一∼六七四年)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門五祖,俗姓周,家住淮左潯陽。據說他出生之後,光照一室,即使是在夜晚,屋子裡也如同白天那樣光亮。而他不僅目光炯炯,爍爍明亮,而且身上更有一種奇異的香氣,這種種異象使得一家人都驚駭不已。幼年時期的弘忍聰慧靈敏,在七歲時被禪宗四祖道信遇到,道信一見便讚歎道:「這個孩子並非是凡俗之輩,將來必定可以成為弘法利生事業中的主力。」

  在徵求弘忍父母是否同意弘忍出家之後,他就成為了道信的弟子,跟隨道心一起來到破頭山道場。十三歲時,弘忍正式剃度為沙彌,他天生勤勞,不畏辛苦,白天隨眾位師兄一起勞作,晚上習禪悟道。他的根器在眾人之上,道信知他日後必能成為佛門龍象,便對他十分留意,並把自己的道法傳給了弘忍。道信圓寂後,弘忍便領其衣缽,帶領僧眾共同修習。

  由於弘忍頗有禪名,於是前來求法的人便日益增多,弘忍又另外開闢了新的道場,命名為東山寺,東山法門由此而興起。

  弘忍的禪道十分注重用心體悟,他繼承了道信在禪悟中對「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並認為對於要通過這種修持方法來體證自心,最好不要脫離現實生活。與以往修行禪道的生活方式不同,在道信、弘忍時代,習禪的學僧們都是集中生活,大家共同勞作,一起參禪悟道,並且都倡言把禪道寓於日常生活之中,譬如每日的砍柴、挑水,都是一種修行。而且道信、弘忍還強調,習禪悟道之人,理應遠離世事塵囂,每日白天耕作勞動,晚上參究禪法。這種生活方式對以後的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創制禪門清規,提倡農禪並重,起著深遠的影響。弘忍禪師的佛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最上乘論》中。他認為:世間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眾生身中都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眾生心本來清靜,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靜之心,此是本師。」

  可見,從達摩初祖所弘傳的禪法傳到弘忍這裡,都是強調要人們體認心靈的妙用,強調修學之人應該先去證悟那眾生本具的金剛佛性,而這種金剛佛性才是眾生成佛的根本,此佛性圓滿堅固,清淨光明,體悟它才是眾生獲得解脫的唯一途徑。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是弘忍禪師的一個突出的禪學思想。在惠能的《壇經》中,記敘了弘忍大師開示惠能的一段話:「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性,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可見,如何才能識得本心,這是弘忍大師教修學之人契入禪道之要門,這也是弘忍大師禪學思想的核心。

  弘忍經常對學禪之人說:「若識心者,守之則到彼岸,迷心者,棄之則墮三途。欲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盤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識心、體認心,並且還要守護好心性的清淨光明,即無有染著的「真心」,如此才可成佛。

  弘忍法師還提倡頓悟頓修,這從惠能大師的《壇經,行由品》中也可以看出。在這一品裡,有一段弘忍大師開示神秀的談話:「(弘忍說)汝作此偈語,為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尋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可見,弘忍大師對於神秀的漸悟修行方法是持一種否定態度的。

  在弘忍看來,所謂的參禪悟道,並不是要人們脫離實際生活,他提出:平時的行住坐臥,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禪的修行,都是在當下的生命中體悟著禪意。這種禪學思想的提出,對後世禪宗的發展有著深遠意義,推動了後世禪學向著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而這也正是禪宗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正是這種特點,才使得禪宗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幾百年來一直延續不斷。

  在弘忍禪師弘傳禪宗的數十年來,他度人無數,而且還對禪宗以後農禪結合的發展方向起到了規定性作用。在唐咸亨五年,即六七四年,某日,弘忍大師忽對身邊的僧眾說道:「我如今要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現在也該是我離開人世的時候了。」說完就回到自己的禪房,安坐而逝,世壽七十三歲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