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法師開示篇
本 秘 禪 宗 講 錄(四) 惠光老法師在香港荃灣芙容山觀音洞講

五種大病
  下手的工夫,先要打斷七識的命根,令其大死,不怕死後不活,只怕不死,不死則法身不活,若得七識大死,則必法身大活。任你參盡千七百公案,都是要七識大死,法身大活,這是直到長安的保險慈航。任他惛沉妄想,如百萬大軍的重重圍繞,只要穩住不動,調之適宜,提起念佛是誰看到底,看到底是誰。這就是舉起金剛王寶劍,四門殺絕,天下泰平矣。若話頭看不穿,參不透,不明白,則生死大事亦不明白,而況生死了脫乎?更說遠了,則六道輪迥亦無期出矣。大丈夫,立起衝天之志,非要看穿不可,非耍明白而了脫不可。如此立志實行,則工天做到年久月深,必得破疑徹悟的機會。先有大悟,纔有大疑,大疑必有大徹悟,則破參必近而必快。中悟只有中疑,中疑僅止中等徹悟,則破參必遠而必遲。小悟只有小疑,小疑僅只小小徹悟,則破參更遠而必更遲。要先有悟,從悟生疑,由疑久纔必凝結,由疑情凝結而必頓寂,頓寂數次必有破疑徹悟的機會,故所謂有悟必疑,有疑必徹也。若徹底大悟者,則必三關透徹,生死齊超矣。若毫無少悟,則必毫無少疑而毫無少徹,則毫無用處。何以故呢?曰:從上座起,不是亂想,就是惛沉,不是聖解,就是無記,又何悟何疑?何疑何徹之有呢?不過種點善根而已。
  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多被五種大病所障,故聖道難明。五種大病者!(一)纔上座時,貪著靜境,靜久則初起一分的惛沉,惛沉住久而不自覺,繼則又起了二三四分的惛沉,或增加到六七八分,更無所覺,乃至增到十分者,則惛沉極重而睡到人死不知,連話頭亦斷絕了,疑情何在?則徹悟無期,此是惛沉大病。(二)由惛沉病故,睡熟必惺,惺則厭靜而好動,動久則初起一分的妄想,妄想住久而不自覺,繼則又起了二三四分的妄想,或增加到六七八分,更無所覺,乃至增加到十分者,則妄想極大矣。甚至吟詩作對,聖解法偈,以及種種玄妙法語,不斷的生來,以為自悟,未證謂證,未得謂得,墮妄語罪,與本分上的工夫完全相反而離千里矣。未悟之前,所說皆非,盡是生滅心作用,結果無益,此是妄想大病。(三)不惛不妄時仍貪靜境,靜久仍落惛沉。惛沉中增加一分妄想,夾雜其中而不知惺覺,五陰變相,起滅無常者,是名顛倒夢想。若毫無妄想夾雜者,純落無記,惛住於迷惛鄉,黑暗重重,結果話頭何在?疑情更無,自認以為工夫相應,寂寂之境界今已得矣。亦有似惺未惺,似寂未寂,亦不惛妄夾雜,不惺惺不寂寂,毫無寂悟,是名無事甲,亦屬無記。忽惺之後,私自念言: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亦皆莫過如此;是則永無悟期,此是無記大病。(四)不貪動靜,於動靜中必起極粗的妄想,全被過去無窮無盡的業障種子所大翻而特翻,迷於熱鬧城中,重重煩惱,惱極生悲。妄久必倦,妄倦而自靜,靜久必自惛,惛極生惱,惛久生惱自必起妄。動靜不調,惛妄所迫,工夫何在?徹悟無期,此是生滅大病。(五)坐已,妄久降妄,惛久降惛,誰知降亦是妄;降他不住必生煩惱。惱久則生退悔心,顢頇佛性,此是顛倒大病。結果自嗟自嘆曰:「我的業障深重,工夫做不上,還是念幾句阿彌陀佛罷了。」此是立志不堅的懈怠大病。又是不肯提話頭,不肯起精進的懶惰大病。非是業障深重,乃是病上加病的病病也。若肯提起話頭,立起志願,下堅決心,精進勇猛,悟上加悟,自必疑上加疑,更加精進的真參實學,是則百病全消,悟期剋矣。以上五種大病,人人有之,玄沙老人云:「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醉惛沉之鄉,不動不靜,則落空亡,降滅動靜,則顢頇佛種。」然則到底要如何纔是對的呢?老人答曰:「大精進,長遠心,照顧本參,參去疑去,破疑徹悟。」這纔是對的。

體用一如
  六祖大師云:「此法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釋曰:無念為宗者;在念而不住念,亦不不住念,無有念,無無念,即是真念,真念不念,而起妙念,妙念非念,以至無念的惺惺寂寂為照而常寂,寂寂惺惺為寂而常照的不動本體,當體寂空的本念為本宗,是名無念為宗。無相為體者;在相而不住相,(即不著相)無有相,無無相,即是真相,真相無相,而顯妙相,妙相非相,以至真空不空的無相,無相的本相為本體,是名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者;於住而不住住,無有住,無無住即是真住,真住不住,即生妙住,妙住非住,即以自性本來無住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本住為本性,是名無住為本。本宗為用,用本無用,以妙動為妙用。本體即本性為體,體本無體,以不動為體。究實言之,體即用也,用即體也,體用一如,二而不二,悟之者不一不異,則道明矣。
  問:「云何名無住?」曰:一是住.(二)無住.(三)亦住亦無住.(四)非住非無住,此是四句而成百非,應當盡離。(一)能住,(二)無能住,(三)所住.(四)無所住。應無能住無所住,而生清淨無能所住心,即現實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清淨本心。於一切善惡好醜冤親動靜等,隨用緣而不變本體,毫無分別執著取捨之念即是本性。本體,本宗,不住一切,是名無住。」以偈說明:
  「無念本宗用,隨緣不變性,無相本體體,如空體不動。
   無住本性體,悟明體不動,住相體念用,不動體動用。
   體用本一如,動則為妙用,不動同一體,動則分體用。

自參自破
  做工夫,要自參自悟,自疑自破,纔有辦法。略有四種;(一)自覺!屏息諸緣,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起……良久自問:「會麼」惺惺寂寂參,寂寂惺惺悟。(二)警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此身不在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呢?(三)迥光返照!用以自己的無相慧眼光明,迥頭自照,照到自己的無相心中,令那形形色色等蘊,當體即空。所受的一切苦樂等蘊,當體即空。所想的一切因果事理等蘊,當體即空。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物等蘊,當體即空。所知所識所分別的一切事理等蘊,當體即空。如此覺而常照,照而常覺,覺照得五蘊,當體寂空,四相非有,於此當中去會覺……良久自問:「會麼?」啊;非生非佛,即自本性啊彌陀佛。啊彌陀佛,此云:無量壽覺,一念萬年的覺照,即永覺照,故名自性彌陀。(四)自問自:「念佛的究竟是誰呢?」自悟自疑:「是我呢?不是我呢?」自破:「我又是誰呢?」「若謂是我者,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我在何處呢?若執是我,便成我見,若說非我,便成斷見,」自參「然則念佛的到底是誰呢?」自疑;「是心呢?不是心呢?」自破;「心無自性,五蘊寂空,以何為心呢?」自疑;「是自性佛呢?不是自性佛呢?」自破;「自性非佛,佛非自性。」自問:「然則念佛的這個究竟是誰呢?」自疑「是心是佛呢?非心非佛呢?」自破;「是心是佛,即落是見,非心非佛,即落非見。」要是非不辨,心佛無分。既落是非,無有是處。自問:「念佛的到底是誰呢?」自疑:「即心即佛呢?」自破:「即心即佛,即即·即離,本來不即不離,是名究竟。」自問:「然則念佛的究竟是誰呢?」疑情大發,不能解決,難上加難矣。善知識告曰:「行者念佛是誰?有疑儘可疑,有疑必有進,無疑則必退,有疑必悟,無疑則迷。未悟者:有答必錯。但凡開口,即落語言文字,四句百非也。」問:「然則到底要如何是不錯呢?」答曰:「必須離開語言文字名相等外,不假思索的道一句天搖地動者便是。道不出!則在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後念不生,前念不滅的中間去會悟之。會不到者,必須要以不生不滅的本心去會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即是本來面目,會了麼?若會了,切不可捨,不捨必有大疑,疑是,猶恐不是,這個是誰呢?從此有疑,疑到無疑處,即是水窮山盡處,正好進步!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忽然跌破疑團,徹底大悟,啊……原來就是這個○,今日方知了,此是斷粗疑處。悟後重疑,提起工夫,比前還要更加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