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佛經故事
高 僧 說 什 麼 ─ 智 顗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作者:馬超—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智顗:天臺祖師 六玄法門

  智顗法師(五三八∼五九七年)又稱智者大師,俗姓陳,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人,本是南朝士族子弟,父母均在梁末侯景之亂時死去。智顗童年時,曾聽人講解過《普門品》而能過耳不忘。十八歲出家,後來投奔於慧思門下修學禪法,經過自己的努力證悟以及慧思的耐心指導,終於領悟到「法華三昧」的境界。陳光大元年,即五六七年,智顗去金陵開壇講解《法華經》,他以不同凡響的口才和學識贏得了當時廣大官僚和僧眾的敬佩。太建七年,率領弟子在天臺山建寺廟,修道場,共修頭陀苦行。此後,隨著智顗對社會影響的與日俱增,陳宣帝下敕令,命天臺山所在的始豐縣全力支持寺廟的一切日常開支。陳亡後,智顗為避戰亂,隱居廬山,隋開皇十一年(五九一年),應晉王楊廣的請求為其受菩薩戒。由於智顗與隋統治者過從親密,因此智顗在僧俗信眾之中的影響力也很大,一生修建寺廟三十餘所,度僧四千多人,傳業弟子三十有二。

  智顗大師一生著作很多,主要的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被稱為「天臺三大部」,此外還有《四教義》《淨名義疏》《金光明文句》《觀音義疏》等,其主要佛學思想是止觀雙修、一念三千、三諦圓融,而這也成為天臺宗的理論基礎。

  「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則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是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智顗認為,在佛教的修行實踐中,止觀二法有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不可偏修,而應該在修習中做到止觀並重。南北方佛教學風交相融合的一個標誌。

  從漢代佛教初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的佛教流派已然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學風:南方佛學側重於佛學思想和佛教義理的探討,而對具體的修行實踐則相對來說比較忽視;北方正好相反,重視禪定修習,比較輕視對佛學義理和佛教經論的研習探討。可是,從慧文、慧思傳法開始,這種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慧文、慧思本是北方的禪師,因為諸種原因而來到南方傳講禪學的修習方法,又兼鑽研南方的般若學理論,開啟了南北方佛學思想融合的局面。而智顗則繼承了他們的佛學思想,並且以自己深厚的佛學素養,系統地論證了止觀雙法不可偏廢的修行準則。

  一念三千的理論,出自於《摩訶止觀》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在起心動念之間,三千諸法便已同時具足。這三千諸法是指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百法界,每一種法界具有三十種世間,百種法界則具有三千種世間。這三千種世間,即是一切法,它們都有真如實相。

  智顗說:「世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見《法華玄義》卷二上)三千世界、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全是在自心內生起,而他所說的三諦圓融,即是空、假、中三種妙諦,圓融于一心之內,並且是同時可觀得的。這種境界,正是所謂的聖者智慧,也就是佛的境地。智顗的佛學思想是在承繼老師慧思的止觀並重,以定生慧的基礎上又做了一些發展創新的。說起智顗與慧思相遇並成為師徒的因緣,這段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

  據說當年慧思跟從慧文學習禪法,經過多年苦修,終於成為了禪定與義理並重的大師,從他開始,南北方佛教的融合初見端倪。後來,他率領弟子們來到南方,在光州暫住,智顗早就聽說慧思的大名,便專程趕來跟隨慧思修學佛法。慧思一見到智顗,就高興地說:「我等了你這許多年,你怎麼到今日才出現呢?既然我們師徒的緣分是早已註定的,那你何不留下來呢?」後來,慧思還經常說智顗就是以往過去生中和他在靈鷲山一起聽佛陀演說《法華經》的那個人。

  不但慧思這樣說,智顗後來也對自己的弟子說道:「我當年一見到慧思長老,就感覺曾經在哪裡見過他,我跟隨他一起學法,內心每天都充滿了喜悅。」

  在跟隨慧思修學的幾年裡,智顗感覺自己的內心十分澄淨,沒有絲毫罣礙。之前,智顗儘管讀了很多經論,獲得了很多佛學知識,但他始終感覺不到內心的平靜,也正是如此,才使他皈依慧思座下,跟從他學習禪法,來安定自己的內心。經由這種禪定,智顗進入到一種很奇妙的境界之中。而此時,慧思對智顗更加重視了,經常讓智顗代替自己給僧眾們講說佛法,闡釋佛經大義,因此智顗更受到大家的敬佩了。

  某天,慧思對智顗說他將要到衡山隱居修行,要智顗在修習禪定方面要多下些工夫。智顗聽從了慧思的吩咐,一邊弘法,一邊修行禪定功夫,而他弘法的第一個地方是金陵。

  江南一帶的佛學倡言談玄說理,而不怎麼重視禪定修持,因此當地的僧人一聽到智顗講說禪學上的修持功夫,便都覺得很有興趣,大家紛紛前來聽講,一時間,智顗的法席十分隆盛。

  可是,江南一帶也有些僧人看不慣智顗的那套理論,因此也頗多刁難,智顗越來越覺得在江南一帶的弘法事業很是受阻,於是他萌生了像老師慧思那樣隱居修行的想法。他對弟子們說,自己想去天臺山隱居修行,誰願意跟隨他,他很歡迎,但是假如他的弟子們另有打算,他也一樣不會生起懊惱。

  可是金陵的大部分僧人卻不想讓智顗離開此地,因此便紛紛來挽留他,甚至連皇帝都傳下旨意來挽留他,並且要授予智顗很多榮耀。可是智顗心意已決,任是誰來挽留都沒有用了。不過,在智顗來到天臺山傳法之後,仍然有很多人前來聞聽教法。

  智顗所處的那個時代,儘管很多當政者是信奉佛法的,可是由於連年的戰亂,智顗的生活也過得極不穩定。在經歷了朝代更迭之後,智顗日益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衰老,早已不能再到處奔波了。有一天他忽然對弟子說他少年時經常夢到自己長住在天臺山,便知道自己的最後歸處一定是天臺山。在這之後,智顗便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在人間已經時日無多。

  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智顗圓寂,在示寂之前他口誦佛號不斷,楊廣即位之後,欽賜智顗坐化的寺院為「國清寺」。但也有一種說法是智顗在臨終前畫了一幅畫送給楊廣,這畫上是一座巍峨赫赫的寺院,他本來是打算親自將畫交給楊廣的,可是當他應楊廣的召請準備覲見時,已是重病纏身,還沒到楊廣那裡便去世了。後來楊廣在天臺山南麓依照此畫修建了寺院,這便是赫赫有名的國清寺。但不論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當時統治者對智顗的敬重,對佛法的尊崇。

  智顗大師終其一生,都為了弘傳天臺宗旨,法華教門而精勤辛勞,他於五十九歲時坐化,後天臺宗弟子尊奉北齊的慧文大師為本宗初祖,南嶽尊者慧思為二祖,而智顗大師則為三祖,而隋帝楊廣敕賜的天臺宗祖庭名為「國清寺」,成為以後天臺宗的歷代祖師都住於此的地方。

—— 擷取自《高僧說什麼》─ 作者:馬超 ─ 出版商:中國財富出版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