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學術篇
財 布 施 擷取自學念居士之《財布施》

  《大乘起信論》說:「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

  由此可知,財布施有兩種作用,一是助人以財,二是自捨慳貪。我們談到布施,常常提到第一個,助人以財,這是利他的作用。其果報如辭典中說:「梵語檀那,譯為布施,以福利施與人也。所施雖有種種,而以施與財物為本意,得大富樂之果。」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真正最要緊要的其實是後者;因為痛苦的真正原因是貪,貧富尚在其次,古人不是說:「安貧樂道」嗎?富有不一定快樂,要去掉貪念才能真正除苦。

  有一次,和一位大學同學在道場學法時遇到。正好需要菩薩的相片;我沒有,她有兩張。我向她要,她內心思考,遲疑了好幾分鐘,終於下了決心,送一張給我。這個思考、下決心的過程就是和不捨(貪)角力,捨心克服了不捨才做得到。作決定的過程就是修行捨掉心中的貪心。

  布施時,若存利他心就是慈悲,是正確的修行。雖然如此,實際做的時候常常會夾雜著煩惱。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嗟來食」的故事。布施的人雖有慈悲心,但是夾雜著歧視,歧視就是心中有很大的優越感,佛法稱為「慢」。由於歧視,傷了受施者的自尊,造成寧死不接受的結局。

  還有一種,是炫耀富有的布施,雖然能施錢財,卻夾雜著貪名的煩惱。

  另一種是夾雜好勝心的布施,你捐一千我就兩千。你當義工一天,我就當兩天。這種煩惱,來生可能變成阿修羅。阿修羅好鬥,「有天之福,無天之德。」

  正確的布施,要如《起信論》所說「隨力施與,自捨慳貪,令彼歡喜。」也就是心存慈悲助人,捨棄貪心;動念要正確,才是正確的修行。夾雜煩惱的布施,佛法中說是「不如法的施」或「不淨施」;學佛的人要在此處用心,在修布施的過程中同時將煩惱去除。

  好的布施,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南閰浮提,有諸國王,有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諭。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更進一步,如果能夠像《金剛經》中所說:「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這一段經文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目前不容易做到,應該說根本無法做到。雖做不到但還是有修法,宗喀巴大師說:「力能行者,應勵力而行;力不能行者,應為願境。」意思是說:有能力做的,要努力去做;力有不足的,要作為發願的境界。

  以念佛人來說,可以如此發願:「願我此生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修行,能做到無住相布施。」在極樂淨土,便能一圓「布施波羅蜜」的功德。

—— 擷取自學念居士之《財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