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法師開示篇
157期學佛答問 暢懷法師解答
問: 請師父開示,緣生與緣滅。
答:
緣生與緣滅是一個名詞。經書上有四句話:「有因有緣生世間,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就是說生要有因有緣,滅亦要有因有緣,生和滅都有種種因緣;單獨一種東西不會生,單獨一種東西也不會滅。譬如:地水火風能生宇宙萬有,地水火風亦能消滅宇宙萬有。地水火風這四種因緣條件,若只有其中一種因緣不能生起宇宙萬有,只有其中一個條件亦不能消滅宇宙萬有,所以說生和滅都有種種因緣。
  宇宙萬有不出三種現象:一. 動物、二. 植物、三.礦物。這三種現象同樣是由地水火風生起,被地水火風消滅。地水火風各有什麼條件能生起這個宇宙萬有?原因在於地性堅硬能支持萬物。水性濕潤能滋養萬物。火性溫暖能調熟萬物。風性流動能生長萬物。所以動物、植物和礦物都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要是地水火風不調和,宇宙萬有則會消滅。
  我們人類這個身體也是地水火風組成,種種因緣身體生,種種因緣身體滅。如果身體四大不調和,身體便會發生問題;四大分散,身體就會消滅,不能再生存。華嚴經有講,緣起緣滅,宇宙萬有從種種因緣生,從種種因緣滅。釋迦牟尼佛經常講:「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這兩句話已把整個世間解說得一清二楚。唯識家把宇宙萬有現象歸納成一百種法: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心所法有五十一種、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無為法有六種。這一百種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有形象的色法和沒有形象的心法,統統是因緣生,因緣滅。所以佛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這個因緣生法、因緣滅法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佛教思想與外教思想是不相同的。在古印度有許多外道,每個外道對於宇宙萬有起源各有說法:有的說時生萬物、有的說風生萬物、有的說空生萬物、亦有說神生萬物(天主教和基督教亦如是說法)。中國儒家和道家講宇宙萬有從氣生,人死後,還歸於氣。他們同樣講有一個東西生出萬物。佛教講:「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沒有一個東西能生萬物,只有因緣組合才能生萬物;因緣分散,萬物隨之消散。所以佛教思想與外教思想是不相同。
  外教都認為一定有一個東西生起萬物,沒有固定一個東西不能生,這種思想叫最初因。佛教認為沒有一個東西能生萬物,不講最初因,認為因緣和合才能生,好像晨曦初露。我們看見的朝露從哪裡來?黃昏太陽下山後,氣溫漸漸下降,空氣中的水份不能消散,經過一夜便成為朝露瀰漫整片大地。這個現象不就是種種因緣生嗎?朝露又是怎麼樣消失?晨早太陽出來後,氣溫上升,太陽的熱力蒸發空氣中的水份,朝露立即消失。這樣不就是因緣條件離開而消失嗎?他們講有一個固定東西,就會有執,有執就不能融化。佛教講空就能融化,自然不會固執。
  一切外教都執著有,你有你的有,我有我的有。各個宗教都擁有一個宗旨,一套固定理論。他們各自誇耀自己的宗旨、理論是至高無上,互相比對爭論,甚至發動戰爭。過往基督教曾經跟天主教打仗,又跟回教打仗。宗教界互相破除異教的理論,但是他們統統不能破除佛教理論。佛教不單能破除他們的理論,還要破除自己佛教理論。佛教認為他們的理論不對,自己的理論也不對,因為佛教講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諸法都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還有什麼可破可立?能破能立皆是虛妄。
  一般俗世人看見眼前境物,認定這些變化相是實在的,是真實的。你們觀察一下,便知道宇宙萬有無一法不是從因緣生,從因緣滅,一切諸法是無常,是幻化,是空洞。因為你執有就生煩惱,放不下便會爭執。若你能悟得宇宙萬有是變化相,你就能看破放下,得大自在。

問: 何謂正行、助行及雜行?
答:
專念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是淨土宗的正行;而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助行,因觀世音菩薩是輔助阿彌陀佛的;而多行善事,建寺印經修橋補路等都是雜行。正行、助行、雜行三樣我認為同樣需要。若只修正行而忽視雜行,不修福培德,縱然做一切事都不會成功。

問: 佛教徒去世時,可否穿海青和縵衣?
答:
寬袍大袖本是道士及和尚的衣服,長衫就是老夫子時候的學士所穿。但在戰爭期間,物資短缺,出家人的大袍,上街時就改窄了,變成了長衫,袖子也成了狹袖,不再是闊袖。只有在寺院,上大殿時才穿大袍。唯有道士和唱戲的衣服沒有改變。
  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可穿海青,受過五戒的可加披戒衣。但在往生時只可穿海青而不能披戒衣,因五戒只是盡形壽的戒。但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以至成佛,所以往生時是可以披戒衣。

問: 若全家都是佛弟子,當丈夫去世後,妻兒可以向亡者下跪嗎?
答:
佛教徒是可以向長輩跪拜,但受過五戒或菩薩戒的就不可搭衣,只可穿海青拜。因海青這件袍本身只是中國古時的禮服,不是佛教衣服。
  由此可知,佛教是靈活的。不似某些教派,幾千年不變,他們絕不會容許向祖先跪拜的,即使是自己父母的喪禮用了佛教儀式進行,他們都會迴避,不會上香及跪拜。
  事實上燒一兩支香又有何傷害?我們佛教徒認為一切皆空,一切皆假,因此,是百無禁忌,絕不迷信,在事情上隨俗去做,內心中是一切皆空。我們有兩句話:「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即在空理上講,細如微塵也不能容納,相反只要是弘法利生的事,只要是方法適合,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

問: 若把信眾贊助印經的經費用在其它地方,這樣是有違因果嗎?
答:
我認為這樣做並沒有問題。但依古人的見解就大有問題了。他們認為買瓦的錢不能拿來買磚;放生的錢不能用來修廟等。否則會被認為有違因果。
  我覺得這種思想未免太不合情理。信眾所贊助的金錢都存有他們的願力,都有功德。若這些金錢不能夠靈活運用的話,就得不到適當的處理。比方買瓦的錢多,買磚的錢不足,又或塑佛像的錢多而建廟的錢又不夠,這樣廟就建不成,佛像又供奉在那裡呢?
  因此用錢不能偏重一面,需要互相協調始能成就一件事。如果放生的錢多,該地無廟拜佛,可將放生多出來的錢建廟,這樣沒有大問題。佛法不是固定呆板的。雖然如此,但都是在不得已之下才可以這樣做。

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甚麼意思?
答:
意思是甚麼都不應住著,不去執著,這樣若能生心就是無分別心。對甚麼都不去分別而能知道一切事務。但凡夫眾生不生分別,卻不知道事務。
有兩句話說:「妄智有知,有所不知;真智無知,無所不知。」「妄見有見,有所不見;真見無見,無所不見。」意思是有分別的知、有分別的見是有局限,有障礙的。無知無見是用無分別心,對一切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問: 若只念「觀音菩薩」而不念「阿彌陀佛」可否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
一定可以的。只要有信、願、行。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在行、住、坐、臥恆念「觀音菩薩」。資糧具足後定能往生西方淨土。況且在「藥師經」上有說。若你能念藥師佛名號會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便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更何況「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右輔佐呢。但是專修淨土的人就最好專念阿彌陀佛。因念阿彌陀佛是正行,稱念觀音菩薩是助行。

問: 當親人往生時,當務之急是甚麼?
答:
要是為亡者一心念阿彌陀佛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要用法器就只用一個小木魚,不需大聲,只要亡者能聽到便可。若時間太長可用念佛機代替。因亡者自己不能念佛,若他是一個佛教徒,能聽到別人為他念佛號,他會心生歡喜,這就是即時得到的好處,假若亡者不是佛教徒,而你要為他念佛,他可能會生煩惱,由此可知,做個佛教徒該是多麼幸福。 楞嚴經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文殊菩薩說耳根最利最靈敏,因此觀音專修耳根圓通法門。人在斷氣時,其他五根皆起不到作用,唯有耳根能聽到。

問: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無分別心」?
答:
一般初學佛者不太明白這道理。基本的修持方法是多打坐。在打坐過程中用方法降伏心境,不起亂想,從中領會無分別心的道理。而較高層次的修持方法是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認真去做。但不去著相,只管去做,心裡明白是好還是壞,是善還是惡,做得成功不會歡喜,做得失敗不煩惱。提得起,放得下。事情過去了就不再追想。要有「道人事來心方現,事過境遷心也空」的態度,這才是高層次的修行方法。不要在忙碌中糊裡糊塗像濁水一樣。要一念不生是不可能的,只要事事清楚明白不起分別就是了。但這種思想非要明白佛理是不能運用的。因此我經常強調大家要明白佛法。

問: 「解道者無非是道」及「悟法者無非是法」是何意思?
答:
「悟法者無非是法」,悟了法之後又等於什麼呢?金剛經上說,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為什麼呢?記得我年少時想吃糖,母親便說是你的牙齒想吃糖還是你的舌頭想吃糖,有誰想吃糖呢?當時我聽得一頭霧水,後來明白了。母親是個不懂佛法的人也能說出如此高深的理論。就如禪宗叫人參念佛是誰。走路,吃飯的是誰一樣。若你在打坐時被一下木魚聲驚醒而開悟,這時候木魚就是佛法。有人見梅花開而開悟,有人見落葉而開悟,因此什麼都是佛法。
  一般人說「有名無實」這句話,是有高深的理論。宇宙萬有一切動物、植物及礦物都是有名無實的,若能明白時,一切也是佛法。
  過去很多皇帝都是佛教徒。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見到橋上來往的人很多,不像北方那樣行人稀少,便問大臣因何他們如此忙碌。大臣答說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為名,一個是為利。名利會用,皆是佛法。
  另一次皇帝來到一所禪宗的寺院拜佛,住持便親自敲磬待皇帝禮拜以示恭敬。禮佛三拜、敲磬三下,乾隆皇帝聽到這清脆的音聲,便問這音聲是從磬來還是從槌來。當時住持也很了不起的答:「不從磬來也不從槌來而從萬歲的頭上來。」假若皇帝當時是聰明的話,一語便開悟了,那回答的意思是說根本沒有聲音,只是人的心在分別。磬槌就是佛法。
  「解道者無非是道」,不論是道家、儒家、佛家對這個道的解釋都有不同。一般世間人說「養生之道」,「用兵之道」,「做官之道」,「生財之道」等,什麼都有其道,意思是說依道而行一切容易成功,背道而行就會失敗。
  儒家還說要有「中庸之道」,不可過份亦不可不及。道家說天、地、人皆有其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最圓滿究竟的答案就只有佛家。
  而「中庸之道」非常的好,意思是什麼都要適中,比如說某人的脾氣非常好,好得太過份會令人卻步,又或某人的脾氣很差也會令人生厭,能恰到好處就能受人歡迎。學佛也是學這些,古語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對親朋戚友也一樣。若終日沉醉在甜蜜中又怎能得解脫呢。
  佛家對「道」字又怎樣解釋呢?可以深說也可以淺說,可以廣亦可以狹。視乎各人的根基而定。對一般人來說,「道」即四通八達的道路,你心中要是有煩惱痛苦表示你的道路不通,若你心中無罣礙即是路路暢通,亦表示你明白佛法,前後左右皆能通達。
  而對較高層次的人來講,解道者無非是道,不但人世間的道路可通達,十法界的道路也可通達。如民國初年,高旻寺來果老和尚,他是一位已開悟的禪師,他說自己要上天堂就上天堂,要下地獄就下地獄,這不就是路路通嗎?不論六凡法界及四聖法界都能任意前往。
  一般大學問家、儒家、道家對「道」的解釋都是表面化,絕不及佛教的理論這般究竟及圓融。現只是簡單略說,要清楚解釋還有很多理論。要知道佛教是能令人開大智慧的宗教,並非一般小宗教可以比擬的。

問: 在家和在廟拜佛有何分別?
答:
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拜佛也是一樣,沒有分別。去年我曾到斯里蘭卡參訪,那裡的居士是沒有共修的,他們最重視菩提樹,大家對這樹非常尊敬地叩拜、供燈和供花,等同香港人拜黃大仙,非常混亂。我認為這樣就不及中國大乘佛教的共修方法好。大眾聚集一起力量強大,心不易散亂,看起來很莊嚴。這點在打坐時就最明顯。若在家一個人打坐半小時也難得平靜呢。如果大家一起打坐,心很快就會寧靜下來,所以初學佛還是在廟拜佛功德大。

問: 丈夫往生了,妻子應為他誦什麼經呢?
答:
我們佛教徒不是為他燒金銀衣紙,應為他誦經,念佛,回向亡者,早生天界,離苦得樂。在中國,尤其江浙一帶,一般人若有家親眷屬去世,定要為他做三七或五七。有錢的人做七個七。從何時開始算起呢。從去世那日開始,若是星期日去世,即第七天是星期六。大部份南方有錢的人非常流行這個風氣。北方也很少有這樣風氣。在香港也不流行。因香港在五十年前,佛教徒很少。
  如錢不太多的話,有人做一七、三七、五七、七七這四天。也有人做三七、五七、七七這三天。也有人只做七七這一天。大部份人都是請法師為亡者誦一天經或拜一天懺。而一天的價錢怎樣算呢。上午至下午一個價錢,晚上六時至九時是另一個價錢,若要做一個晝夜的法事,便要付兩個價錢。比方白天是一萬元,晚上也是一萬元,便要付二萬元。以前大部份人都是請出家人做,因那個時候出家人多比較年輕。香港在廿年前,大部份請七個或九個法師做。最近廿年來,法師都年紀老大了,做法事的少了,就多數請五位法師。近年來就多請大陸的法師做。而請法師做法事很貴,有些要一萬元,有些要八千元。我卻主張家親眷屬給他誦經,念佛,這樣功德更大。因為你們有親戚朋友關係。實在還是要靠自己,盡靠別人力量是很少的。「地藏經」說,誦經回向給人,誦經的人得六分功德,接受回向的人只得一分功德,所以平時要靠自己誦經,念佛,若等去世才靠別人,力量很少。我主張若有親戚朋友,父母兒女去世,最好能每天為他誦一本「地藏經」,七七四十九天,便誦四十九部。例舉我父親去世,我便誦了四十九部。若不太熟,兩小時便誦一部,若快些,一個鐘頭便能誦完。
  我是舊社會和新社會交替的人。舊社會和新社會都很清楚。很多人未必知道。「地藏經」在大陸很少人誦,為什麼呢,因為這本經很深,以前讀書人少,不識字多,出家人也很少念。若要念便要加錢。而「金剛經」字容易讀,所以大部份人念「金剛經」,這是大陸的風氣。但在香港就很流行誦「地藏經」。最初從大陸來的出家人,因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有些人病得快要死,後來發願若病能痊癒便印「地藏經」,發了願後不久,身體漸漸好起來。而那時印經不容易,因出家人來到香港,都是沒有錢的。這是最初的因。亦有很多人誦「地藏經」得到靈感。香港很多地方流行誦「地藏經」。如佐敦道,鴻運大廈的「三輪佛學社」也是每星期天共修,即誦這部「地藏經」。可以說「地藏經」與香港很有緣。

問: 請師父開示,什麼是「分別心」及「分別智」?
答:
「分別心」是東想西想,即妄心。什麼是妄心呢。妄心是虛假不實的。例如自己心想如何,如何合情合理,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又會推翻以前的判斷,認為以前所想所說的都有問題,不合情理。因為人的思想會跟隨經驗而進步。當你廿歲時所想的一切會跟四十歲不同。當你六十歲時又跟四十歲的想法不一樣。「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是這道理。若你幾十年的思想一樣,那麼你的思想跟本就沒有進步。那些大學問家、大思想家,都會在幾十年後推翻以前所說的。認為應從現在開始。中國的「朱子」在四十年後發覺四十年前所說的不對。台灣的「印順」老法師是大思想家、佛學家。他說自己的著作要以晚年所作為標準。所以我們的思想是靠不住的,是一種分別心,是妄心,是虛假不實的。

   至於什麼是分別智。「智」有根本智與後得智二種。根本智又稱作如理智,即無分別智,或稱為正智、真智。一念之真智,無能緣所緣之差別,此智為生一切法樂。根本智是對後得智而說的。後得智是從根本智生起分別一切差別之智,稱為「分別智」又名俗智。佛陀起大悲心救度眾生所用之智,故稱後得智,又名分別智。

問: 阿賴耶識是甚麼,有沒有形相及具體呢?
答:
唯識說有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八個心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或稱前六識,第七是末那識,第八是阿賴耶識。眼見東西,你就認識色塵。乃至身感覺塵第六意識,隨生分別,這都是斷斷續續但是不能持久的。唯獨第七末那識,恆常執持「我」的觀念而不間斷。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做含藏識。因為包含著種子。阿賴識所包含的種子,唯識宗說有本有的,即無始以來就存在於阿賴耶識內的種子,也有新熏的,舉凡舉心動念,一念心變現,都會熏成新的種子,而藏在阿賴耶識內。種子是無形無相的,遇緣便能起現行,然後結果受報,產生影響。阿賴耶識於生死輪迴過程中是「去後來先作主翁」的。它隨著所包含的種子善惡等特性而去投生。善種子多且強的,就被牽引到三善道。惡種子多且強的,就被牽引到三惡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