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法師開示篇
慈航十訓述義 唐湘清
   續上句:「即吾人所住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生命。」

三、精研三藏

  人之一身,物質與精神而已,吾人為維持物質的色身,固必需勞動生產以謀食;但為培養崇高的精神慧命,同時尤應精研三藏以乞法。可是世上的人,熙熙而往,攘攘而來,大多只知為物質的色身而奔忙,求其能乞法以資慧命而精研三藏者,殊不多見,以致芸芸眾生,流轉苦海,頭出頭沒,靡有出期,都因末能精研三藏之過,可憫孰甚!

  三藏是離苦得樂的法寶,解惑證真的妙訣,包括經藏、律藏、論藏,總稱大藏經,亦有分為五藏,即加入雜集藏及密咒藏。關於藏經的結集,據傳說是阿難誦經,優波離誦律,大迦葉誦論,此為七葉窟內上座眾所結集,還有未及加入窟中的大眾部,別開會誦出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以及禁咒藏,這是佛滅後藏經結集的大概情形。至於阿難因為是佛的堂弟,侍佛最久,博聞強記,所以也有人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三藏十二部,全賴阿難聞。」可見阿難在記述佛陀遺教的工作上,實居於最重要的地位。

  藏經的傳入我國,自後漢永平中,摩騰、竺法蘭二尊者來洛陽,譯四十二章經後,歷代高僧大德,相繼翻譯。至唐貞觀時,共是五千四十八卷,五代宋、元、明、清,陸續增譯,乾隆時龍藏,亦稱北藏,凡八千七百餘卷,此較宋之績砂藏以及明之南藏尤多,更加日本積存的續藏又有七千一百四十餘卷,世界上任何宗教的典籍,都沒有如此的博大精深,耶教的新舊約全書,回教的可蘭經,俱不能望大藏經的項背。

  經藏為世尊親口所說,屬於定學;律藏專明修持之規則,如七眾律儀,屬於戒學;論藏是諸大菩薩乘願再來依經造論,因為佛所說的經典,甚深微妙,了解非易,菩薩特依之問辯徵析,剖斷開示,使佛理闡明,屬於慧學。所以我們為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可不博觀全藏,解行並進,方可不負己靈,上報佛恩,下度有情,胥賴於此。故經律論三藏,真是渡海的慈航,黑夜的明燈,嬰兒的乳母,凶歲的稻穀,冬天的太陽,夏日的涼風。

  古人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如來曾謂經典流傳,而人不看,如栴檀香在市,而人不買,殊為可惜。世上不信佛法的人,都由於不讀佛經之故,苟能平心靜氣的研讀佛經,無有不轉疑為信,轉謗為讚的。從前宋朝有一位宰相,名叫張商英,本來是不信佛法的,後來在寺中看到了大藏經,借回家去細吟,他的太太問他何故閱讀佛經?他回答說:「我不信佛,想著一部無佛論闢之。」他的太太說:「既已無佛,還做甚麼論?」商英因而停止,後來他偶而讀到了維摩詰經,不禁讚歎道:「胡人(註)的言論,竟亦如此的微妙精深!」從此他才深敬佛法,不但不作無佛論,且著護法論傳世,深責韓愈、歐陽修破壞佛法的錯誤。

  蓮池大師有言:「予少時,見前賢闢佛,主先人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於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虛度一生矣!」可見若不讀佛經,等於虛度一生,是故佛經不可不讀。但三藏經典,浩如煙海,初學者每有望洋興嘆,無從人門之苦,則蕅益大師所著閱藏知津,最便初學,慈航法師所著佛教聖經,尤為入門的捷徑,再進而博覽全藏,以求登堂入室,惟閱讀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應主敬存誠,有如忠臣之奉聖旨,孝子之讀遺囑,如此方能獲得佛法實益,而出離生死的苦海!


(註)古稱西竺為胡,即指印度人。

四、 嚴持禁戒

  在釋迦牟尼佛將涅槃的時侯,曾有一最重要的訓示,那就是「以戒為師」。所以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以戒律為先。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曠劫以來的無量聖眾,無一不以嚴持禁戒,為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若不持戒,雖有解悟,亦是一種狂慧,難獲佛法的實益。在家居士當受五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若三百里內無高僧,可於佛前稱名自受。但山家的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必需師僧口授,不能自受的。

  有人說:「受戒容易持戒難」,難怪學道的人雖多,成道的人罕見,實由於不能嚴持禁戒所致。究竟要怎樣的嚴持禁戒呢?現在筆者選出佛經中的故事二則如後,作為我們嚴持禁戒的榜樣:

  佛在衹園說法的時候,有二位新學的比丘,從羅閱衹國來,經過長途的跋涉,又遇天氣異常的亢旱,二位比丘燥渴疲乏欲死,偶見地穴之中,有升餘的水,但水中有許多的小蟲浮沉著,不可取飲。一比丘說:「姑且飲了這水,以救我燥渴欲死之身,然後再去見佛。」另一比丘說:「如果破了佛戒,雖見何益?」竟忍渴而死,死後神識生至忉利天上,自己知道宿命,持著香花去見佛供養。那位飲水的比丘,過了一天也來到佛所,向佛泣告路途上的痛苦。佛說:「你的經過情形我已早知。」並指著天人對他說:「這一位就是與你同路的人,他已先你而至。你不能持我的禁戒,雖要見我,我也不見你的。」這則故事載於法句經。

  佛世安陀國有優婆塞,供養一位比丘一位沙彌,每天餽送膳食。有一天全家出門,僅有一姑娘在家,這姑娘年華二八,長得花容月貌,綽約多姿,偶而忘了送膳,吃飯的時候既至,比丘遣沙彌自去取飯,姑娘聽到叩門聲音,知道是沙彌,很欣喜的延他入內,並且加倍的現出淫態。對沙彌說:「我家的財寶,其數無量,你如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可以做你的妻子哩!」沙彌聽了這話,自念不知有了甚麼罪,會遇到這樣的惡緣。他決定寧喪身命,不破佛戒,但如要逃走,一定要給她牽住,給路人看到,反取污辱。就方便的對她說:「姑娘!你可去閉了門,我進房中,稍待一會兒,就可滿足你的願望了。」姑娘出去閉了門,沙彌進入房中,見一剃刀,心上很喜,就脫去衣服,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處,痛哭流涕的發願:「我今可以犧牲身命,不破佛菩薩戒及和尚戒,願我世世生生出家修道,究竟成佛。」就拿了剃刀自刎而死,流血滂沱。這則故事是載在賢愚因緣經上的。

  上面的二則故事,前一則記一比丘寧願渴死而要嚴持不殺戒,不僅神識生天,且能捷足而先見佛;後一則記一沙彌寧可自刎而能嚴持不淫戒,以期究竟成佛。雖自刎的行為不必獎勵,但那種寧死不破戒的偉大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效法的。

  最後,我節錄佛說大乘戒經的經文一小段:「寧捨身命而趣無常,不得縱心,犯其戒律,若人捨命,只壞一生,若復破戒,令百萬生沉淪惡道。若人持戒,當得見佛。戒為最上莊嚴,戒為最上妙香,戒為歡喜勝因。戒體清淨,如清冷水,能除熱惱。戒法最大,世間咒法龍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聞,持戒獲安樂,如是命終時,復得生天上。佛面:苾芻(註)若犯律儀,譬如盲人,不見眾色。亦如無足,不能行道,遠離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寶,譬如寶瓶,圓滿堅固,能盛一切珍寶。」願讀者咸能三誦此節經文,並深切體會而力行之,俾可疾證菩提,早登彼岸,豈不皆大歡喜。

(註)芯芻即比丘,兩者都是音譯,意即出家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