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法師開示篇
佛說十善業道經述記 筏可老法師在檀香山講述,弟子明慧記錄

  續上句:「令人樂聞。」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

  綺語者,謂美艷之詞句。舊譯為綺語,新譯為雜穢。佛學詞典解釋,謂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皆謂為綺語之流逸也因其內在不正,或描寫動人情詞艷句,有聲有色,使人聽了心蕩神移。顛倒情意,迷惑不解。而至奸犯罪行,墮諸慾海。若此貪看眼前浪花好,不覺失卻手上篙。是誰之過歟。

  佛經說,勿謂小罪。以為無過,水滴雖微,漸盈滿器。若離綺語,即得三種決定:

  一、 智人所愛。即為聖智之人護念。
  二、 以智如實答問。為實智依理事而說。
  三、 人天威德最勝。以智莊嚴故最勝。

  舍衛國波斯匿王好諸美饌飲食,性情剛健。一日命司廚饌者,因急於食欲故,限令小時即具備,違者治罪。司廚人唯命是聽,懼王剛愎,不敢多言,而時限緊促,憂佈苦惱之心形於色。忽遇末梨夫人道過。夫人見司廚形色有異,問其何故如此。廚人答以上事。夫人慰之勿怖:「吾當救爾。」須臾末梨夫人盛服端莊具諸美酒香花果品入見王。王見末梨來,不勝歡喜,乃與夫人同坐飲酒,王心大悅,因與夫人飲酒談笑,竟忘廚饌過時,於是廚人乃得解救。先是夫人從佛受三皈五戒,為淨行優婆夷。今因與王飲酒及說雜語,不知是否犯戒,心中猶豫。明日即到祇園禮佛已,具陳上事,請佛決疑。佛告夫人曰:「夫人為救人濟物,是多生功德事,不犯戒。」末梨夫人聞佛說已,心已除疑,歡喜禮佛而退。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以不綺語及所修善法。迴此善因向無上菩提。授記成佛。皆不唐費捐棄。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

  食欲,謂色聲香味觸五境,能起人之欲心,故名五欲。於此欲境追求無厭,愛著於心,故名食欲。又名染塵,能令心性不潔,如墮濁塵。五欲又名財色名食睡,如狗咬枯骨,齒間出血,不知自己血汁。以貪著故,凡夫愛血流出,以為色美,於色得味,猶如彼狗。由此物欲而無厭,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是塵勞煩惱之習故。

  孛經抄說:「古昔有王,其名曰狗獵。國內有池中生魚,甘滑而無骨。王使一人監護,令監者日獻八魚於王,其監者亦日竊八魚。王覺池魚日減,更立監者八人共守護。而八人又每人日竊八魚,守之者多而竊之者眾,魚為之盡。」今王如此,所用不少,為亂益甚。

  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即是知足常足,更無缺乏也。

  一、 三業自在,善護諸根故。
  二、 財物自在,少欲知足故。
  三、 福德自在,得心應手故。
  四、 王位自在,順理而治,無委曲故。
  五、 所獲之物,得一而具故。

  正法念處經云:「以聞正法故,能止於惡法;以離惡法故,常得安隱處。」以聞正法故,其心得清淨,能令心安住,不作眾惡業;聞法能總持,聞法不造惡,聞法知業果,後得於涅槃。智者聞法故,能解脫眾苦。以聞正法故,能知法實相。是故有智者,當勤聽正法。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以不貪欲及所修善法迴此善因,向無上菩提。無上尊、天中天,皆共敬禮。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

  瞋恚,謂憎嫉忿怒,舉身燥熱,使心煩惱熾盛,故曰瞋恚。瞋恚之熱惱如火,起諸惡業,燒一切功德林。華嚴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以煩惱火盛故,能燒壞善心,得成惡事。如有大鬼坐帝釋天座,帝釋見之大瞋。大鬼的光乃熾盛,帝釋還復慈心,鬼即退去。故說瞋動鬼復熾,慈心怖鬼去。

  菩薩善戒經云:「瞋恚之心,能捨眾生;愛念之心,能護眾生。」若愛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是名煩惱。

  迦旃延尊者,有一弟子名娑刺拏,是貴族王子出家,受行持缽乞食,習定林間。缽樹多王鞭之受辱,欲還國興兵雪恥,往其師迦旃延處告辭。其師留一宿,娑剌拏是夜夢見還國興兵與缽樹多王戰敗,被縛而殺。忽然驚覺,逐息心忍辱,萬法唯識,夢覺一如。覺中所見,即明了意。夢中所見,即夢中意。分別之意既同,差別之境何異。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者,如本經所說。

  法華經云:「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以離瞋恚及所修善法,迴此善因,向無上菩提。至成佛時,得佛無礙自在智慧功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