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法師開示篇
慈航十訓述義 唐湘清
  續上句:「即為世人所尊敬的佛陀。」

九、濟物利生

  我是一個喜歡念佛並且常常勸人念佛的人,但對於念佛而廢棄一切世事之流,我卻十二分的反對。為甚麼呢?因為佛教的宗旨是利濟一切眾生。要知你每天吃的一粥一飯,農夫是花了多少的血汗;你身上穿的半絲半縷,工人要費去多少的勞力。假若你吃了農夫辛苦耕種的飯,穿了工人辛苦製造的衣,不知報恩而多做利濟眾生的事,卻躲在山中無所事事的坐享清福,試問慚愧不慚愧呢?可恥不可恥呢?所以我在第五訓「常念聖號」的一文中,不叫人學習一天到晚不做事的念佛人,而希望人們向一面努力生產一面修心念佛的黃打鐵看齊。現在說到「濟物利生」,也不奢望人們都能實行我佛如來「拾身飼虎」的利生,先提出平淡的「努力生產」與「勤勞服務」的二句老實話來談談。

  佛教徒為了要濟物利生,不但不應該廢棄一切事業不做,相反的應當比一般人更勤勞的努力生產,但生產的意義,包括精神的生產與物質的生產,凡事一切利益眾生的工作都叫生產,經濟學博士吳世瑞有言:「如一般農工及勞動者所以稱為生產的,其原因即在農人種植五穀與工人從事製造,乃為物質方面謀利益者。到於教員、律師、及醫護人士等之服務,按物質方面而言,雖不能增加其生產,然其為社會所謀之幸福則甚大,故亦可稱為生產者。」(見商務版大學叢書吳著經濟學原理)根據現在經濟學的定義,凡能增加社會人生幸福的一切工作都叫做生產。今本文所述「濟物利生」,也是為一切眾生謀幸福,使一切眾生得安樂,故努力生產,是濟物利生的基本條件,例如農夫努力耕種,使眾生能足食以養色身,這是屬於物質的生產。又如和尚努力弘法,使眾生能學佛以資慧命,這是屬於精神的生產。如果農夫怠於耕種而致眾生發生饑餓,和尚怠於弘法而致眾生沒有慧命,那不僅談不上濟物利生,反而成為「害生」的極重罪人了。所以我現在談利生,並不好高而騖遠,只希望各人先各盡天職的努力做有益社會的工作,農人勤勞耕種生產需要的糧食,工人努力製造各種滿足眾生需要的用品,教員好好的把學生教育成良好的國民,和尚定期的講經說法,醫生認真的看病,人人能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竭力的工作,都是濟物利生的基本。

  可嘆後世有少數的學佛人,忘記了佛教「利益眾生」的基本教義,竟捨棄了一切眾生而實行其自私自利的逃世,要知出世並不是逃世,出世是「超出凡世」的意思,故出世是超凡入聖的大事業,不可與自私自利自暴自棄的逃世可比,出世可以超凡,逃世只有墮落。少數修行人誤解了出世的意義,常隔絕了一切眾生拋棄了一切眾生而走上了自殺的逃世之路,不知華嚴經上曾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總不能成無上正覺。」由此可知利益一切眾生,是成佛的基礎,眾生猶樹根,諸佛如華果,必須以大悲水灌溉樹根,纔能結成光明燦爛的諸佛之果。少數人不明「利他即是自利」的真理,常拋棄了一切眾生,坐享現成的清福,那種只知消費分利而不思利益眾生的蠹蟲,不墮惡道已很僥倖,更談不上超凡成聖了。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要獲得佛的喜悅嗎?你如能多做使人歡喜的事,那麼諸佛如來也就歡喜你了。這是普賢菩薩說的:「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此我們除了各人站在自己崗位努力服務外,還要常行時時之方便,多作種種之陰功,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就各人力量所及,勤行眾善。至於慈善事業,也並不一定設立專門的機構,只要人人遇到了乞丐瞎子聾子啞子等類的貧苦人及殘廢的人,量力給以物質的布施及精神的安慰,就是慈善。我們要減少無意義的應酬,把錦上添花的錢,移作雪中送炭之用。還有並不一定富人才有力量做善事,赤貧的人也照樣可以做慈善的事,譬如剪礙道之荊榛,除當路的瓦石,那是費力小而不需花錢,窮人也能做到的善行。

  佛教所說的眾生,並不僅指人類,包括一切有情的動物,故即使對螞蟻等類的小動物,也應同樣的予以利濟,在福報經上有這樣的故事:「佛世時有一位證得六神通的比丘,預知他的小沙彌將於七日內死亡,因此令其歸家省候父親,並叫他過了七天再來,使沙彌可死在自己的家中,那知過了七天以後,沙彌居然再來,比丘覺得很奇怪,因此入定觀察其原因,原來當沙彌歸家途上遇雨,看到一個洞中聚了許多螞蟻,將為雨水衝入,沙彌急忙脫下袈裟把雨水擋住,使許多螞蟻沒有給雨水衝死,由於此功德,沙彌竟沒有短命,後壽至八十,證阿羅漢果。」這一事實,也是「利他即利已」的有力證明,佛經及古今的書籍中,有關這類的記載很多,不勝枚舉,而佛教的「利他」,不僅不分恩怨、種、族國界,且愛及一切有知覺有情感的動物,可說是最平等的博愛。

  上面說過,為了濟物利生,必須努力為眾生勤勞服務,並力行一切善事,其目的不外與眾生樂,拔眾生苦,但世上普通的行善,只不過使眾生得到暫時的快樂,拔除眾生暫時的痛苦,譬如饑者食之,並不能使他永遠不饑;寒者衣之,只不過暫時溫暖;疾病者給以醫藥,並不能保險他從此永不再病。佛是大慈大悲的,不僅要增進眾生現生的安樂,拔除眾生目前的痛苦,並且為眾生解除痛苦的根本,令眾生得到永久的快樂?想,所以指示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替我們開闢了超出凡世進入聖域的康莊大道。所以我們除了勤勞服務奉行世間眾善以外,更應努力弘揚佛法,唯有佛法纔是普濟眾生永遠離苦得樂的妙寶,只要一息尚存,決定為弘法利生而前進。

十、志願成佛

  人各有志,但志願有大小高低善惡之不同,志願大則成就大,志願小則成功小,苟不立志,勢必一事無成。格言聯璧有云:「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嚮,無堅不入,銳兵固甲,不能禦也。」故立志有如航海之有鍼,發矢之有鵠,現在的立志為因,將來的成功是果,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立志要正大,纔不致誤入歧途。古今以來之元兇巨惡,都由於當初立志不正所致,所以孫中山先生教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實為至理名言。今日國家之戰亂不已,實由於立志做大官的人太多所致,孫中山先生勸人不要立志做大官,可謂切中時弊,那麼我們應該立志做甚麼大事呢?世界上最大的事業,莫過於「上求佛果,下利群生」了。奉勸世人,不要立志做「出將入相」的大官,要早日立志做「超凡成佛」的大事,如果有人為了加強弘法利生的力量而有做大官的必要,固亦未可口非,但不論做大官也好,做小官也好,不做官也好,都必須要有成佛的志願;若做大官而不立志成佛,是墮落惡道的種子,曹操死後世世墮落為豬,是立志做大官而不立志成佛的殷鑑。清朝有一位名叫佛安的和尚,在他末出家時,看見鄰人殺豬,豬的肺肝上有曹操二字,他看了大生恐懼,因此到天竺庵去出家修道。那麼我們千萬不要再走曹操的路,應該立志學習釋迦牟尼佛,向成佛的大道邁進。

  我們志願成佛,先要明白佛的意義,愚夫愚婦把泥塑木雕概認作佛,更有一般未研佛學的人,以為佛就是神鬼,其實泥塑木雕中有鬼神的像,也有菩薩的像,並不能把泥塑木雕概當作佛,至於佛與神鬼,更不能相提並論。要知佛是至高無上的大聖人,必須要自覺覺他,達到「覺行圓滿」的地步,方能稱作佛。換句話說,佛是真善美的最高峰。讚佛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由此可知佛不僅是聖人,並且是超出凡世的最高大聖人,原來在聖人之中還有大聖小聖之別,佛與菩薩是大乘聖者,緣覺與聲聞是小乘聖者,他如孔子耶穌等,是人天乘中的大偉人,但這樣的講法,並不是強分高下,要知造就雖有四聖六凡之別,但立腳點是平等的。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未成佛前的有情,只要立志學佛,將來遲早也有成佛的一日。孫中山先生曾說:「平頭點的平等是假平等,立腳點的平等是真平等」。因為不是平頭點的假平等,所以法界有四聖六凡之分;因為是立腳點的真平等,所以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這樣說來,佛教可說是最徹底最圓滿的真平等,倘使中山先生當初能研究佛學,我相信他一定也要讚歎:「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我們既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理,那麼應早立成佛的大志庶不辜負本有的佛性。雖然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沒有志願也是不會成功的。在阿闍世經有這樣的故事:「過去無量數劫以前,有一尊名叫一切度如來的佛出世,當時有豪貴家的三個小兒,各以一珠供佛,一個小兒說:我的志願要像佛左面的比丘。一個小兒說:我的志願要像佛右面的比丘。一個小兒說:我的志願要像中間的佛。當時發願成佛的小兒,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發願如左比丘的小兒,就是後來的舍利佛;發願如右比丘的小兒,就是後來的目犍連。」這三童發願的故事,是志願大則成就大,志願小則成就小,有志竟成的證明,所以我們現在要有這樣的志願:「彼阿彌陀佛亦過去之眾生也,我亦未來之阿彌陀佛也,彼可成佛,我亦可成佛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