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學術篇
佛學與心理學系列 ─ 身心安樂自在學
「悲智雙運,負負得正」
精神科專科醫生 高錫年醫生主講,佛教青年協會筆錄

  續上句:「姊弟都希望關係能有所改善。」

  使對方生氣的人,同意做到以下幾件事:

  一、尊重對方的感覺,不去譏笑他,給他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不要再說一些傷害性的說話,這對修復關係有害無益。
  二、不要求對方立刻坐下來討論整件事。有些人喜歡把問題即時解決,但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一行禪師不主張在倉促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他鼓勵人們多用說話,錄音或以書信溝通,而溝通後,得容許充裕的時間,讓大家先冷靜下來,再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用口頭或寫紙條的方式,與對方確認約定的時間,並且向他保證,我一定會到場。不要給自己藉口爽約,很多問題的起因,是由於缺乏溝通。有些人因一次談判沒有顯著成效,就放棄往後的談判,這實為不智。久而久之,關係只會變得更僵。
  四、如果我覺得可以道歉,就會立刻這麼做,不會等到星期五晚上。
  五、練習念念分明地呼吸,深入地觀照自己,去瞭解:
  由於心中憤怒的種子與累世帶來的習氣,我讓他人感到不快樂。我誤以為讓對方痛苦,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這是一種報仇的心理,但事實上我使他如此痛苦,也帶給自己更多痛苦。
  聖經的新約裡,耶穌教導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佛教也教人要慈悲喜捨,不能報仇雪恨。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別人的痛苦上,這是一種較為幼稚低劣的情感。這跟心腸壞透的人有何分別呢?互相攻擊只會兩敗俱傷,不要以為報仇是一種「公平」的做法或是能夠挽回自尊,雙方只會更加痛苦。
  六、當我認知到自己的不成熟與缺乏正念時,會立刻向對方道歉,不會為自己的錯誤辯駁,也不會等到星期五才做這件事。
  最後就是發願:「我們在此發願,在佛陀與僧伽的見證下,誠心地遵守並實踐這些誓約。祈請三寶的護念與加持,帶給我們光明與信心。」

  佛教是很積極的宗教,惟佛經比較深奧,並非每個人都能領會佛經中積極處世的教理。一行禪師現年八十多歲,在越南長大,他同時督信天主教和佛教,在越戰的時候,曾幫助過很多越南船民,更在美國散播反越戰的訊息。他有先見之明,是一位很偉大的僧人。在法國的梅村,有一個「正念鐘」,每十五分鐘敲鐘一次,提醒人們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作隨息法的正念練習。正念是指活在當下,即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專心做你當下應該要做的事。當你時刻保持著正念,無論有甚麼樣的情緒突然湧現,你也能夠應付自如。
  接著下來,我們做一個很簡單的正念練習。在講義裡有幾頁的文字,我現在讀誦一次。我讀誦的時候,你只需閉上眼睛,遵照我的指示做,就可以了。我每次讀完第一句,就會說「吸一口氣」,你就吸一口氣;我每次讀完第二句,就會說「呼一口氣」,你就呼一口氣。我會提供充裕的時間,讓你們體驗這次的正念練習。這是一套較新穎的「止觀雙運」的打坐方法,簡單而不費時,只需要花幾分鐘。我會有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就是觀照自己的憤怒和其他情緒;第二個練習,就是觀想自己的父母或任何一個你想要寬恕,想瞭解的對象。如果對像是父母以外的人,你將我說的「父親」或「母親」以那個對象的名字代替。這個練習原以父母作為對象,是因為大部份人不是百分百關愛自己的父母,間中也會有一些磨擦導致負面情緒。而這個練習,能對治及轉化心中的負面情緒。做這練習的時候,只要放鬆心情就可以了。你可以找你的好友一起練習,你先讀誦一次,然後由你的好友讀誦一次。若你能夠多練習,你會發現負面情緒和恐懼感會慢慢消除。
  先放鬆心情,放鬆身體,不要緊張,每次開始時,都應該先花幾分鐘,以念念分明地呼吸讓心靜下來。若你跟不上我讀誦的進度,不需要緊張,只要留意自己的呼吸就行了,我會放慢速度,細聲讀誦:

深入地觀照你的憤怒
1. 我觀想一個正在生氣的人,吸氣。
  我看到他內心的痛苦,吐氣。

*生氣的人

*在受苦

2. 我觀想憤怒帶給自己與他人的傷害,吸氣。
  我看到憤怒燃燒、毀滅了我們的幸福,吐氣。
*憤怒傷害自己與他人
*憤怒摧毀了幸福
3. 我看到身上那顆憤怒種子,吸氣。
  我看到憤怒的根就埋藏在意識裡,吐氣。

*憤怒根就在我身上

*憤怒根在意識層裡

4. 我看到憤怒的根就在錯誤的認知與無知裡,吸氣。
  我對自己錯誤的認知與無知微笑,吐氣。 

*憤怒的根就在錯誤的認知與無知裡

*微笑

5. 我看到生氣的那個人正在受苦,吸氣。
  我對那個生氣而受苦的人生起慈悲,吐氣。

*生氣人在受苦

*生起慈悲心

6. 我看到那個生氣的人痛苦的處境與不快樂,吸氣。
  我了解他不快樂的起因,吐氣。

*生氣的人很不快樂

*了解不快樂的起因

7. 我看到自己怒火中燒,吸氣。
  我因自己被怒火焚燒而生起慈悲,吐氣。

*被怒火焚燒

*對自己慈悲

8. 我知道憤怒讓自己面目可憎,吸氣。
  我知道是我讓自己如此面目可憎,吐氣。

*生氣讓我面目可憎

*我讓自己變得面目可憎

9. 我看到自己生氣時.就像是間失火的房子,吸氣。
  我要照顧憤怒,我回到自己,吐氣。

*我是間失火的房子

*我要好好照顧自己

10. 我觀想自己去幫助那生氣的人,吸氣。
  我看到自己能幫助那生氣的人,吐氣。

*幫助生氣的人

*有能力這麼做


釋放你的憤怒,與父母和好
1. 我觀想自己回到五歲時,吸氣。
  我對這五歲的孩子微笑,吐氣。
*五歲的自己
*微笑
2. 我看到這五歲的孩子是那麼脆弱,吸氣。
  我充滿愛意地對孩子微笑,吐氣。

*脆弱的五歲孩子

*充滿愛意地微笑

3. 我觀想父親變成一個五歲的孩子,吸氣。
  我對五歲的父親微笑,吐氣。

*我五歲的父親

*微笑

4. 我看到五歲的父親是如此跪弱,吸氣。
  我充滿愛意地對他微笑,我諒解他,吐氣。 

*脆弱的父親

*充滿愛意地微笑與諒解

5. 我觀想母親變成一個五歲的孩子,吸氣。
  我充滿愛意地對她微笑,並諒解她,吐氣。

*我五歲的母親

*微笑

6. 我看到五歲的母親是如此脆弱,吸氣。
  我了解他不快樂的起因,吐氣。

*脆弱的母親

*充滿愛意地微笑與諒解

7. 我看到父親像孩子般在受苦,吸氣。
  我看到母親像孩子般在受苦,吐氣。

*父親,像孩子般在受苦

*母親,像孩子般在受苦

8. 我在心中看到父親,吸氣。
  我對心中的父親微笑,吐氣。
*父親就在我心中
*微笑
9. 我在心中看到母親,吸氣。
  我對心中的母親微笑,吐氣。
*母親就在我心中
*微笑
10. 我了解心中父親所面臨的困境,吸氣。
  我決心要努力釋放父親與自己,吐氣。

*我心中父親的困境

*釋放父親與自己

11. 我了解心中母親所面臨的困境,吸氣。
  我決心要努力釋放母親與自己,吐氣。

*我心中母親的困境

*釋放母親與自己

  每一次練習,都要比上一次更集中地對我所說的話作出觀想。現在,請大家慢慢睜開眼睛。感覺如何?我們這次練習只用了約十分鐘。是否覺得身心都獲得鬆弛?有沒有觀想到你的父母?這個由一行禪師所教導的正念練習,透過觀想自己和親人的憤怒來培養正念,可以說是一套簡化的慈悲觀。每天只需很短的時間,你可以找同伴一起練習,或是用錄音帶,每天播放給自己聽。找個舒適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就開始你的練習。吸氣、呼氣的速度可以隨著你的習慣作出調整。而觀想這方面,因為有聲音引導你的心念,你會很自然地按著指示,作出相關的觀想。

  其中一個練習,是想像父親是一個五歲的小孩。我們平常認為父母親年紀較大,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理所當然有能力照顧我們。我們卻忘了他們各自也有難處和痛苦,我們應該多用慈悲的心,瞭解及孝敬他們。

  正念需要你慢慢培養。多練習正念,可以使心胸開闊。如果能夠真正按著佛陀的教導做人處世,應該是越學越自在,煩惱越來越少。當你真正活在當下,專注和積極處事,你自然會獲得你理想的結果。這不是金錢能買到的。

  最後我們來看以下這幅圖:現實是在意想之上。最幸福的人是甚麼人?假如,我的智商比你們所有人的智商低,但我並不自卑,因為換句話說,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學習對象,這不是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嗎?所以智商低不一定要難過。相反,如果意想高於現實,很多時我們要學會將意想降低,接受現實。當意想跟現實相符,我們就不會有情緒起伏,不喜亦不憂。

  若我們學會寬恕別人,把令你生氣的對象想像為五歲的小孩,你就會明白他五歲的時候,一樣有相同的恐懼、情緒和不安。我有一個病人的女兒,外國留學後,遊手好閒不找工作。為了讓女兒學會自力更生,他只好趕女兒離家。他的女兒後來找到一份工作,但母女關係日漸變差,經常互相埋怨。作為女兒的,不接聽母親的電話,母親病了也沒有照顧她。而作為母親的,總會對女兒晚歸作出諸多埋怨。直到一次,母親在旅遊時親眼經歷了一宗嚴重的交通事故,她猛然發覺生命脆弱無常,要珍惜眼前人。經過那次事故後,母親邀請女兒回家吃飯,女兒依舊很晚才回家,但這次她不再對女兒說任何抱怨的話,改說感恩的話:「晚歸家也不要緊,你回來吃飯,我已經心滿意足」。她的女兒聽到後,馬上感動落淚。其實她的女兒,一直都有恐懼和不安。

  如果我們明白親人的不安和痛苦,就自然能夠寬恕他們。如果你相信如來藏「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即每個人都是佛,我們還有甚麼值得去懷疑別人呢?每個人本來就是金,只是在現階段是有雜質的金礦,如果能夠去掉雜質,就會變為金。我們很多時都會懷疑別人的動機,就算是對很親密的人,也會作出這樣的懷疑。我們一定要學會寬恕別人。寬恕別人後,就要學會感恩,感恩我們所擁有的。

  若父母健在,請多點珍惜和他們溝通的機會。正如我上一次講座所說,一個生人和死人的分別,僅僅在於溝通。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當你有機會,就應好好感恩和珍惜。學會感恩和珍惜,令你的意想和現實的差距大大縮短,這就是正面的情緒,正面的能量。

  總結來說,當負面情緒湧現,你要懂得冷靜下來,以正念處理它,放下它,才能夠獲得解脫。然後,透過感恩,珍惜,寬恕和接受,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就是負負得正,明心見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