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今期第145期雷音編者的話:

  曾看到以下的一個故事:
  思思是美國酉岸一間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每天在學校午餐的時候,她均與一?同學聚在樹蔭下享受媽媽給她準備的午餐,通常都是一份三文治、雞蛋、菜、一塊曲奇餅及一份水果。她與同學之間常常互相交換食物,每次交換食物之時,她都會揀選她不喜歡的食物與人交換,她覺得這是天經地義,十分合理。
  一天的中午飯後,同學們都在玩耍,思思獨自坐在樹蔭下乘涼,她看見一位叫欣欣的同學唱著歌,一蹦一跳的由遠而近,兩手各拿著一個蘋果,思思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停留在欣欣的手上,欣欣亦注意到她的目光,便問思思說:「你想吃蘋果?」思思點頭說:「是啊,但我已吃過午餐,沒有食物與你交換。」欣欣打量自己手中的兩個蘋果,一個又大又圓,果皮完好無缺,另一個則較小,而且有一邊凹陷下去,欣欣毫不猶豫地把那個大蘋果送給思思,思思接過蘋果,並沒有立刻吃,她在等待欣欣改變主意,而欣欣卻已拿著手中的蘋果吃了起來,思思這才放心開始吃那個大蘋果。她們兩人一起坐在樹下吃蘋果,一起談笑,但思思心中卻思潮起伏,她與欣欣雖是同學,但彼此並不熟悉,顯然欣欣對一般人都是那麼慷慨,而思思則開始對自己那套「交易原則」覺得慚愧,自此以後,她決定以欣欣為榜樣,學習把最好的留給別人。「己之所欲,先施於人」正是菩薩道精神。一個善念、善行竟可改變一個自私的小女孩之思想,真是功德無量。
  現今社會有很多人為爭取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不管是否合理,只求達到目的,因而造成很多紛爭、矛盾及對立,若然我們能以身作則,盡量以「己之所欲,先施於人」之精神影響其他人,世界將會變得祥和,自己的內心亦會覺得更加安樂自在。

今期第145期雷音介紹:

法師開示篇

學 佛 答 問

問:早上可以騰出二十分鐘空閒時間做功課,請問法師念什麼經較適宜?
問:我的祖母去年往生,世壽一百歲,臨終前我誦了多部經迴向給她。喪禮期間耳邊清楚聽見阿彌陀佛聖號,是否西方三聖接引祖母生極樂世界?
問:受菩薩戒之前已養小動物,現在可否繼續養?
問:受了菩薩戒看見別人犯錯,是否不能勸導他改過?
問:人在醫院去世,不多久便被推進殮房,安排助念八小時實際上有困難,這樣是否會障礙亡者生西方?
問:勸人學佛遇上困難,請問法師有何方法令人信服?
問:為什麼近年天災人禍、暴亂事件頻生?如何減少災難發生?如何幫助罹難眾生?

更多>>     —— 釋暢懷導師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續上句:「就是『成佛』了。」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現在第六覺知提醒我們佛弟子,無論你是出家的,或在家的,都要醒覺,要知道「貧苦多怨」。在這世界上,有人很富裕,亦有人很貧窮;貧苦的人,通常心存很多怨恨,為什麼呢?因為「貧」即是貧乏,貧乏就是財物缺少,無衣無食,所以叫做「貧」;「苦」即逼迫的意思,受到逼迫就會成為苦惱了;因為貧窮無依,所以就會受到寒熱之逼迫,因為寒天沒有衣服保護,而熱天又沒有涼快的衣服,所以貧窮無依,寒熱逼迫,成為苦了,貧窮之人,吃不飽,所以受到饑餓之痛苦,因此貧就變成苦。

更多>>     —— 釋愍生法師


阿 含 摘 記

  續上句:「惡業即消失。」

  我們一切行為都在業報因果當中,在《阿含經》中稱為俗數法,有因、有緣、有果;所作的善業必得善果,所作的惡業必得惡果,這是俗數法,是假名安立的法,是假法。佛又講第一義空經,這兩點,大家有時候會很難轉過來的,一般都說有因、有緣、有果,有善業必得善果,有惡業必得惡果,這是肯定的世間相。但是這些法都是無常法,是假法,是假名安立的,它的性質是第一義空經,生無生處,去無去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這稱為實法,或實際理諦。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相,都是無常法,但是它的當體都是空義。所以佛法講「有」和「空」,空不是在有以外去找一個空。

更多>>     —— 宏覺法師主講於紐西蘭,佛教青年協會筆錄


佛 說 十 善 業 道 經 述 記

  續上句:「是滿為無為樂也。」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由此十善業乃至推廣到佛果上的十力無畏、十八不共等無量功德、一切佛法隨所修行,皆得圓滿莊嚴。應發勝進心,勤行在道品,修一切善根,學一切佛法。

更多>>     —— 筏可老法師在檀香山講述,弟子明慧記錄


一 天

  時光在一天一天過去,生命在一寸寸減少。

  世間萬象,無論日月星辰,還是山河大地,都是依報的世界,有此依報,我們此生的生命才得以生存延續。然而,佛說一切皆為無常,世間萬物都在常與無常之間相互轉化。

  生命漫長,卻又短暫,一如每天的日升日落。而人生中總會有一些時刻,因為某些特殊因緣,遂在記憶中成為永恆。也許前世善緣,使我今生的某一天遇見佛陀,並因此改變一生。重新認知自己的生命,樹立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生命重回到閒靜、淡雅、平實的狀態。

更多>>     —— 釋曙正法師

 

學術篇

佛 學 與 心 理 學 系 列 ─ 身 心 安 樂 自 在 學
「悲 智 雙 運,負 負 得 正」

  續上句:「姊弟都希望關係能有所改善。」

  使對方生氣的人,同意做到以下幾件事:

  一、尊重對方的感覺,不去譏笑他,給他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不要再說一些傷害性的說話,這對修復關係有害無益。
  二、不要求對方立刻坐下來討論整件事。有些人喜歡把問題即時解決,但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一行禪師不主張在倉促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他鼓勵人們多用說話,錄音或以書信溝通,而溝通後,得容許充裕的時間,讓大家先冷靜下來,再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用口頭或寫紙條的方式,與對方確認約定的時間,並且向他保證,我一定會到場。不要給自己藉口爽約,很多問題的起因,是由於缺乏溝通。有些人因一次談判沒有顯著成效,就放棄往後的談判,這實為不智。久而久之,關係只會變得更僵。
  四、如果我覺得可以道歉,就會立刻這麼做,不會等到星期五晚上。
  五、練習念念分明地呼吸,深入地觀照自己,去瞭解:
  由於心中憤怒的種子與累世帶來的習氣,我讓他人感到不快樂。我誤以為讓對方痛苦,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這是一種報仇的心理,但事實上我使他如此痛苦,也帶給自己更多痛苦。
  聖經的新約裡,耶穌教導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佛教也教人要慈悲喜捨,不能報仇雪恨。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別人的痛苦上,這是一種較為幼稚低劣的情感。這跟心腸壞透的人有何分別呢?互相攻擊只會兩敗俱傷,不要以為報仇是一種「公平」的做法或是能夠挽回自尊,雙方只會更加痛苦。
  六、當我認知到自己的不成熟與缺乏正念時,會立刻向對方道歉,不會為自己的錯誤辯駁,也不會等到星期五才做這件事。
  最後就是發願:「我們在此發願,在佛陀與僧伽的見證下,誠心地遵守並實踐這些誓約。祈請三寶的護念與加持,帶給我們光明與信心。」

更多>>  —— 精神科專科醫生 高錫年醫生主講,佛教青年協會筆錄

 

佛經故事

淨 土 聖 賢 錄 民 印光(蓮 宗 十三祖)

  印光大師。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縣趙氏的子弟。出生才六個月,即患眼疾,幾乎失明。年幼時隨著兄長讀儒家的書籍,考取清朝科舉的秀才。曾經駁斥佛教,後來生病數年,才省悟以前的過失。二十一歲,前往終南山南五臺的蓮華洞寺,依止道純和尚出家。接著擔任湖北蓮華寺的知客,在曬經時得讀《龍舒淨土文》,知道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才是了生脫死的要道,隨即專心念佛。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定律師的座下,因印光大師擅長書法,凡是戒期中所有的文件,全部都令他書寫。因過度疲勞而眼疾復發,於是感悟到色身為痛苦的根本,即於空閒時專念佛號,寫字時心不離佛,表晚大眾睡著後,又起來坐著念佛。等到事務完成眼疾也痊癒了,因此深信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後來印光大師自行化他,專一以淨土法門為依歸,就是由此開始的。

更多>>     —— 佛青資料室

 

特稿

素 食 菜 譜

  介紹製作《脆香玉酥(炸素魚排)》及《百合木耳湯》所用的材料及作法。

更多>>     —— 佛青


糖 尿 病 剋 星

  秋葵 ─ 糖尿病剋星!

  請注意六角豆(Bhindi)的另一名稱為「秋葵」。

  上個月,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我獲悉一種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更多>>     —— 來自互聯網

三 生 石(二)(連 載)

更多>>    —— 佛青

 

佛青活動點滴

本 會 活 動 花 絮 相 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