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法師開示篇
佛說八大人覺經 愍生法師講述

  續上句:「就可以了脫生死。」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五覺悟,教我們要有智慧,智慧就為化愚癡之根本,愚癡和智慧是相對的,愚癡亦為妄心之一,是貪、瞋、癡三毒之一。第五種覺悟要我們學佛陀要醒覺,不要迷,所謂覺而悟,覺悟到愚癡就會了生死。

  前第四講摧伏四魔,就可以出陰界獄。我們要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受五陰之身,為什麼我們要在三界輪轉呢?不是有誰主宰著、管束著我們要走入三界,我們可否不入三界呢?不可以,因為你沒有自由自在之力量,由於惑和業,而這個業一定會牽著你在三界中流轉。

  古人有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我們為什麼會走入三界來輪轉生死呢?因為過去有「業」,有這個「業」,就如負了人家的債一樣,欠了債就要還債,所以「如人負債,強者先牽。」看你那樣債務較重,那就先牽著你走,我們那樣的業債重,就往那處受生死,如你惡的業債重,你會墮入畜生道、餓鬼或地獄之類去受生;如果你善業債重,你會生天堂或做人。

  總之,生生死死在三界之中,是屬於果報,在這生死果報之中,必定要有因,是什麼因引著呢?就是「愚癡」,「愚癡」亦可稱為「無明」,是黑暗的,是無知的。「癡」字是一個「疾」字頭加一「疑」字,「疑」就是懷疑,因為因果真理都不信,所謂「有如是因,有如是果」,你能夠認識因果,自然就會改惡向善,但如你對因果問題都懷疑,再加上一「疾」字頭,你就變成愚癡,即你的懷疑是非常不對,變成有病。另外可寫成「痴」,即「疾」字頭加一「知」字,即謂你的知見有了病,不正確,所以謂之「痴」。由於愚癡為因,所以受到生死的苦果。說到生死,有些人可能會說從來沒有見過,又沒有試過死。

  「愚癡」可分為「五鈍使」和「五利使」,「五鈍使」是貪、瞋、癡、慢、疑五種煩惱;「五利使」看來好像屬於聰明的方面的見解,但在佛教來說,都是為愚癡。

  「五利使」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都是屬於愚癡;先說

  一、「身見」──我們凡夫以為這四大五蘊假體,實實在在的以為有我,所以什麼都以為有「我」,而成為自私,這是身見,以「我」一切為上,不管他人一切,所以在自私當中,只要「我」享樂,「我」自在,甚至於將自己的享樂和自在建立在人家的痛苦之上,這就是「身見」。又如凡夫殺生食肉,只要自己覺得美味,不理眾生死活,這是貪著「我」自己,只要「我」自己健康,如果不吃眾生肉,「我」就會無營養,這些就是「身見」,總是覺得自己對的,是自私所為。

  二、「邊見」──「邊」可分為兩邊,一是「常見」,一是「斷見」,執「常」、執「斷」就謂之邊見;執「常」即有些人認為自己死了後,又會輪轉再做人,生生世世都會做人,這屬於「常見」。
又有些人認為人死了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正所謂人死如燈滅,覺得生存很痛苦,最好自殺,死了以後,什麼都可以解決,如果你認為你死了,就什麼都沒有,可以一了百了,這亦屬愚癡,叫做「斷見」。
以佛教來說,不是「常」,亦不是「斷」,如你今世為人,未必生生世世都能做人,要看你今生所作的是善或惡業,如你今生做人作惡多端,來生都會由人變作畜生,但如身為畜生,而可以行善,來世都可以由畜生轉為人,所謂隨業輪轉,亦不是死了後,就是萬事皆休。所以是愚癡,無論是「五鈍使」或「五利使」的煩惱之因,一定會受到生死之果報。

  三、「戒禁取見」──如果一個人想學持戒,但又持得不正確,例如在印度有些苦行人,他們持牛戒或狗戒,因為以前有例子,有一隻狗死了後,得生天堂,他們誤以為那隻狗,因吃污穢的東西,得以升天,其實他們不知道,因為是那隻狗在過去世做了善業,才能升天。又見到有一隻牛死後,又是生天堂,他們於是去學牛一樣,吃青草,於是持牛戒或狗戒,這樣的持戒,就是愚癡。又有一些人自餓,以為挨餓,什麼東西都不吃,一直至餓死,就可以生天堂,這些所謂持戒,都是愚迷的。佛教教我們持戒,就是要我們不做惡,要戒除惡,這才是真正的持戒。不是叫你不吃飯,學牛學狗,才叫持戒。

  四、「見取見」──即持有錯誤的見解,都以為自己的見解是正確,這就謂之「見取見」。

  五、「邪見」。

  以上的身、邊、戒、見、邪見,再加上貪、瞋、癡、慢、疑,共十種煩惱,都是愚癡,因而做業,見解又不正確,於是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轉。

  現在要說生死,分有兩種,我們世間的人,都知道什麼為「生」,從母親體內生出來,就是「生」,呼吸停頓了,謂之「死」,看似很簡單。但佛經所講的「生死」有兩種,分為「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一、「分段生死」就如一個,有一個分限,有一個形段,這母親體內生出來,至到死亡時候,你的壽命是有分限,有一個形段的,死後又要投胎,再出生,那就生死輪轉不息,這謂之「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死」就是出世之阿羅漢,雖然不似我們眾生,在生死六道中輪轉,但仍有心理的生滅,即心理上無明未斷,不停的生住異滅地變遷,是出世之聖人的「變易生死」。

  現在所講的愚癡生死,是三界六道之凡夫,因有愚癡的煩惱,所以就有生死了。

  前幾星期在「天天日報」記載有一段新聞,講述外國一婦人的丈夫在車禍中意外喪生,她就將丈夫的結婚戒指,給一同埋葬地下,很不幸地,她有了遺腹子,數月後,嬰兒出世了,當醫生將嬰孩交到護士手上時,看到嬰兒的手上光閃閃的,原來在嬰孩的手上帶有一戒指,於是那母親看,一看之下,覺得這戒子就和給丈夫陪葬的結婚戒子一樣,婦人心中甚感奇怪,因很確實在數月前,這結婚戒指已和丈夫一同埋葬在地下,怎可能現在帶在嬰兒手上呢?真是莫明其妙,難道她的丈夫死後,現在又轉世投胎?「天天日報」還影出嬰孩帶著戒子的照片,後來要經過很大困難才可將那戒子除下來。

  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奇怪,其實在古時候,有很多人會在去世的人身上,做下記號,看會不會再出世投胎,果然有不少例子,看到做了記號的痕跡,這可以証明人是有生死輪迴。因為人做了業,「業」決定他可以有幾多次轉世為人,同時,可能他要向他父母討債,所以出世不久,又生又死,不斷地生死輪轉,我們一定要相信有生死輪轉啊!但是生死是最痛苦的,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有生死呢?因為我們自己愚痴做業,所以有生死之果報。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在我們凡夫不明白生死是痛苦,甚至於不相信有生死,現在要我們覺悟,要知道生死是痛苦,「苦」的來因是什麼?是愚癡,所謂煩惱,即身、邊、戒、見、邪的邪見,和貪、瞋、癡、慢、疑這「五鈍使」。但菩薩和凡夫就不同了,菩薩要了生死,所以「菩薩常念」,例如我們現在學佛,你發菩提心,你就是菩薩,你想向於佛道,應時常要「念」,即要記念,怎樣去學呢?要廣學多聞,「廣學」即不是孤陋寡聞,一知半解就可以的了,人是須要廣學,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無窮無盡,要以我們的精力,盡全力去學習,要廣學,更要多聞,要尋求知識,就是多聞,例如我們聽經,如果不聽經,就要看多些書本來,都會增長智慧,廣學多聞,就會增長智慧,有智慧,就可分辨事情的好與壞,善與惡。

  在「智慧」方面來說,「智」即權智,要了知宇宙一切,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樣分析,是謂之智。「慧」即覺悟一切法是「空」,正如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這是「空」的「慧」,我們要覺知道一切法即「有」,即「空」,以「智慧」去照見;因由於廣學多聞,就可以增長智慧,有智慧在於心,就可以發諸於口,而成就辯才。

  「辯才」即口所說的話,是合理的,令人聽了覺得信服的,謂之「辯才」。佛經分析有四種「辯才」:

  一、「法無礙辯」──即通曉一切在書本或經本上的語言文字。

  二、「義無礙辯」──了解明白語言文字上的意義內容。

  三、「詞無礙辯」──既然通達佛法,一切書本語言文字的道理,都已通達,然後再很順利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令人聽到後,很容易明白,言詞通達,謂之「詞無礙辯」。還有,除了通達自己的語言外,還可以用各種各地的方言來表達的,例如你是中國人,除了講中文外,還可以講英文、法文、日文等,這稱為「詞無礙辯」,如果你只可以用你自己的方言來表達,其他各地方的語言都行不通,這都不屬於「詞無礙辯」,但菩薩有智慧,通曉各地各國的方言,都可以用各種方言來表達,這可稱為「詞無礙辯」。

  四、「樂說無礙辯」──菩薩因為有智慧,為眾生說法,眾生聽了所講的道理,滿心歡喜,講者亦很歡喜地去說法,而聽者也很歡喜去聽,這就是「樂說無礙辯」。

  菩薩要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才可以有以上所講的四種「無礙辯」。有了這些「無礙辯」,就要教化眾生,所以菩薩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有這些辯才,就可以將佛法的道理去教化他人,令到眾生得到「大樂」,即是最大的快樂,不是得到世間的快樂,世間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好像吃一頓美食,富貴榮華等,只是一時的快樂,「成佛」才可得到最大的快樂。這第五覺知,教我們學佛者要覺悟,「愚癡」就會生死,是痛苦的。

  我們要學菩薩,要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如果要度眾生,一定要有方法,要有智慧才可以去教人。所以教化一切,眾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愚癡」就是生死,「愚癡」就是煩惱,所以要發願斷愚癡的煩惱。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怎樣去斷煩惱呢?就要廣學多聞,即要第三點。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時常聽經讀經,有什麼作用?就是要廣學多聞,因為法門無量,要盡量去學,能夠學到法門,就能夠對治愚癡和生死,因此可以教化一切,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令諸眾生得到最大的快樂,直至到成佛,即第四大願之「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五覺悟提醒我們佛弟子,要知道學智慧,不是盲修瞎練,就可以了脫生死,一定要廣學多聞,以智慧來對治煩惱,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快樂,就是「成佛」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