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青活動點滴 香港佛青通訊 紐西蘭佛青通訊 活動地點說明
往首頁 佛教青年協會簡介
聯絡我們
雷音庫
法師開示篇
學術篇
福智學苑
佛經故事
金口玉言
史蹟篇
閒情篇
特稿
佛青活動點滴
雷音過去期刊
   

學術篇
受 持 五 戒 的 意 義(第 二 十 一 屆 佛 學 進 修 班) 伍秀嫻

  嚴守五戒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則。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能為社會帶來安定、繁榮,人與人之間可以和睦相處,亦減少了很多的業障,生活也隨即悠然自在、身心安泰。那麼,國土則也清淨!不會發生貪、瞋、痴所帶來的煩惱障,以及敗壞社會風氣因而造成沉重的負擔——浪費資源。正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飽嘗牢獄之苦。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故稱為三惡道。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不殺生」是佛教的基本禁戒,佛教主張眾生平等。除不能殺人外,亦不能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對於人類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享受,以各式不同的殘忍手段來殺害無數的動物,這是佛教所不容許的。對於脆弱的動物施救放生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再加以殘殺呢?佛教非常反對除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福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時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慟不忍聞。故此,聞其聲也不忍食其肉。佛教亦不主張墮胎,很多人為一時的慾樂,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更不會承擔自己的惡果,把親生的骨肉殺掉等。「不殺生」它的真正目的與精神,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然是破戒,但是,見死不救也是犯菩薩戒。

二.「不偷盜」,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據為己有。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也避免了很多的慘劇、命案發生。每個人都能做到安份守己,沒有貪念,維持好的操守與道德,不為金錢、物質而鬥個你死我活。這才令到國泰民安,身心愉快,減少種種的煩惱障,帶來寧靜、安樂的社會。

三.「不邪淫」,不違反道德、法律而貪圖好色。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即亂搞男女關係。有很多已婚人士,為了一時的男女之慾,而破壞完美的家庭,對自己的子女置諸不理造成不少的人倫慘劇發生。有些人為了賺取金錢,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來作不道德的交易,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怨氣亦漸漸而生,惡果亦不斷增加,業障也越來越深。很多求學中的學生,因受到外間的誘惑,而發生不尋常的男女關係,易為家長及校方帶來不少的煩惱,影響到學業,甚至毀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四.「不妄語」,即不說謊、不偽證、不以惡毒、污穢的話罵人、不說淫蕩輕浮、雜穢不正的話,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發生,市面上很多公司,用不同的欺詐手法來賺取財富,為要得到人們的認同和信任,言語上亦套上不少的偽證,令到人產生誤解,因而引致錢財上極大的損失。亦有很多騙子,以各種不正當手法來騙取他人的金錢,令到對方損失慘重而陷入困境,造成不少的傷害。若每個人都能坦誠相對,不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不須猜疑,身心也清淨、舒暢。

五.「不飲酒」,以免造成傷害,因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必須戒之。能不飲酒,則身心健康、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例如:駕駛時容易發生交通意外,甚至造成傷亡,嚴重更因犯法而被判入獄,飽嘗鐵窗之苦,到最後而抱憾終生,後悔莫及。亦會因醉酒後,不醒人事而造出不道德的行為,言行舉止亦不受控制,故帶來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受持五戒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犯戒不但自己不能做,也應該勸人不要做,能不厭其煩地勸人改邪歸正,這樣,才可以消除我們的自私心理,變成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